第二百三十六章 陕西烽烟起(4千字大章)(1 / 1)

加入书签

时间晃晃悠悠的,已经到了崇祯元年九月底的时间。

随着周皇后的肚子一天大似一天,崇祯皇帝的心也慢慢地提了起来。

这倒不是第一回当爹了,前世有经验。

但是这穿越之后,这还是第一回当爹。而且历史小白的崇祯皇帝根本就不知道正牌崇祯皇帝的第一个孩子到底是个男孩儿还是个女孩儿,尤其是自己穿越后有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更不知道了。

然而崇祯皇帝再怎么担心,也不可能替周皇后生孩子去吧——他就没这功能!

除了叮嘱客氏和王承恩多加注意之外,崇祯皇帝实际上屁用不出来,太他娘的吓人了。

温体仁叩首道:“陛下慎言。臣等有罪,使陛下忧心至此。望陛下保重龙体。”

施凤来也跟着道:“臣等有罪,使陛下忧心至此。望陛下保重龙体。”

崇祯却道:“朕的龙体再保重又能怎么样?难道朕保重了龙体,这些混帐就不贪了?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不会反了?”

见温体仁还想再劝,崇祯干脆道:“温爱卿与施爱卿不必再劝,随朕去等百官们罢。”

等到被突然敲响的景阳钟给弄的一脸懵逼的文武百官和各路勋贵们都赶到了宫中,就看到了崇祯阴沉着脸坐在龙椅上,温体仁和施凤来早早地就站在了自己的位置上等着了。

等到百官山呼万岁之后,崇祯便先阴沉着脸道:“陕西大旱的事儿,众位爱卿都还记得罢?”

就这么两天的事儿,大家伙儿还在这殿里被崇祯皇帝训的跟孙子一样,顺便菜市口上也是人头滚滚的,谁敢忘?

崇祯皇帝眼看没有人跳出来说话,便随手抄起刚才拿过来的锦衣卫密报,往面前的空地上一扔,接着道:“温爱卿,读给众位爱卿听听。”

王承恩快步上前捡起密报,走下去交给温体仁,这才又回到崇祯皇帝身边站好。

温体仁打开密报瞄了一眼,发现和刚才自己在崇祯皇帝那里听到的消息差不多,便转过身来,朗声道:“臣田尔耕启奏陛下:经查,白水县县令戴永怡勾结乡绅张志魁,侵占民田千余亩,得银数千两,白水县县民王二聚众造反,聚众攻蒲城之孝童,韩城之淄川镇。

府谷知县胡青寒阴以管家之名,侵吞民田五百余亩,逼死百姓七十有三。黄甫乡宽坪村人王嘉胤伙同吴延贵等造反。

宜川知县戚乘忌侵吞赈济粮食吞一千五百石,其数近所调赈济粮食之半,复又高价卖粮,二百余户百姓因购粮乞活而破家。县民王佐挂举兵造反。

安塞举人褚师臣借陕西大旱,侵吞投献之田五百余亩,逼反高迎祥,高贼自称闯王。”

等到温体仁将锦衣卫密报读了一遍后,整个大殿中的文武百官和勋贵都是后背一凉。

谁都知道现在这位崇祯皇帝是什么性子。

原本的天启皇帝虽然推出了魏忠贤当靶子,跟东林党和文武百官斗,但是好歹还算是要点儿脸面,甚么时候也没有撕破过脸明刀明枪的干。

可是这位爷不一样。

心情不爽了就是人头滚滚,平日里不招惹到这位爷还好,若是惹的这位爷不爽了,不管是被挂在午门的黄立极,还是部属被筑了十余座京观的林丹汗,可都在等着有人作伴呢。

就算是这样还不够,那范文程呢?大家伙儿哪个不知道,忠烈祠前的那尊跪像可是范文程本尊跪在那里,估计生生世世都没有站起来的希望了。

此时的天色已经黑了下来,大殿中点起的牛油蜡烛,将整个大殿中再次照亮。只是崇祯皇帝的脸色却是越发的看不清了。

崇祯皇帝看着大殿中的群臣开口道:“都听过了?有何感想?”

兵部尚书崔呈秀道:“启奏陛下,臣以为,此乃官逼民反之举,彼辈既然害民,乃是自绝于天下。当务之急,乃是先处理掉这些害民之辈,再安抚民心为上。”

崇祯却是冷笑一声道:“那崔爱卿说说,这些害民之辈,当如何处置?”

崔呈秀是兵部尚书,却不是刑部尚书,当即便被崇祯一句话给噎住。

刑部尚书苏茂相出班道:“王二、王嘉胤伙、吴延贵、王佐挂、高迎祥等,依律当诛九族,以为后来者诫”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反问道:“那这几个官员呢?”

苏茂相道:“启奏陛下,白水县县令戴永怡、府谷知县胡青寒、宜川知县戚乘忌,依律当剥皮实草,举家流放三千里。安塞举人褚师臣不为官员,依律可判绞。”

崇祯却是呵呵冷笑一声道:“苏爱卿对大明律当真熟悉。官逼民反,反了的民就要诛九族,这些官员自己死了,家人也不过是个流放罢了,其亲族于其中所得好处呢?”

苏茂相却是哑口无言。大明律就这么规定的,自己一个刑部尚书难道还能去修改大明律?

这几个造反的不诛九族,后面的人是不是会有样学样,跟着造反?

至于这些官员,贪腐本来就是剥皮实草,想要更严酷的刑罚不是没有,但是得皇帝您老人家亲自开口才成啊。

只是苏茂相的想法马上就变成了真事。

崇祯皇帝冷笑道:“命三边总督杨鹤为陕西巡抚,总理平乱之事。

命锦衣卫锁拿白水县县令戴永怡、府谷知县胡青寒、宜川知县戚乘忌,彼辈九族一体锁拿。安塞举人褚师臣,另行处理。

待杨鹤进军之后,命其于阵前,尽诛白水县县令戴永怡、府谷知县胡青寒、宜川知县戚乘忌三人九族,反叛之人除首倡者外,降者无罪,命杨鹤就地安置。

王二、王嘉胤伙、吴延贵、王佐挂、高迎祥五人,其若愿降,本人处死,家人及九族皆免其罪。”

苏茂相却反对道:“启奏陛下,如此处理,以后难免会有人模仿此等行径,稍有不满便举旗造反,到时又当如何?”

崇祯皇帝却道:“若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举旗造反?此事不必再议,此为朕特旨,亦不可为后事之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