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威服(1 / 1)

加入书签

猛烈的重箭挂着呼啸的风声响了起来,带着两边人群叫喊壮胆的声音还有那弓弦的特有声音。

应该说占城人从几万大军中抽选出的十二名弓手还是有相当水平的,在远距离射出去的箭打击零散目标很容易被躲避开,可是在三十步左右距离上射出去的十二支箭几乎没有重复的,仅仅只有五名弩手有效的躲避开了弓箭,另外七人被射中。可代价也是在强弩发射的箭支必中的距离上仅仅射中了一人。

一轮交锋下来,中箭的新军官兵有七人。不过因为精良铠甲的缘故只有四人负伤。二十支射出去的强弩虽然因为官兵们的紧张仅仅只有三成命中对手,可命中弓手的六支箭都带来了巨大的贯穿性杀伤,四百多焦耳威力的重箭直接在船头铠甲后让整个箭尾都从命中者身体的后部带出了一道道血光。

仅仅只剩下六名精锐弓手的占城精锐这个时候也知道再不拼命可能就是自己的末路了,在几十米的距离上展开了决死突击,高喊者冲了过来。

在这个距离上,其余的新军主力部队弩手已经来不及再装弩箭,好几个新军官兵惶恐不安的开始逃窜溃败了。眨眼之间,那些占城精锐就冲到似乎还算有勇气近战的不到十名没有溃逃的新军官兵附近。

其实比试进行到这个时候,阿答阿者也多少有些失落,知道就算自己取胜可能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他没有想到新军官兵所配备的强弩居然这么强。能够在弓箭抛射射程展开攻击不说,在近距离几乎如同床弩的速度一般。就算自己选派出来的这剩下六名精锐侥幸获胜,恐怕也根本不能给那些强大的对手以怎样的压力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道道火光忽然从打算迎战的十名新军官兵手中的短矛中喷射出来,不是短矛的尾部,而是矛头方向的正面。在此之前,爆破非出的矛尖已经插入了冲过来的占城精锐胸前。

激烈的对抗以阿达阿者专门选差手弱兵的原则从陈征的手下抽出的二十名士兵,以七人伤亡的代价将占城一方千里挑一的精锐二十人彻底解决了。

如果说之前花费了巨大的伤亡,自己这些精锐才有机会冲到近前已经让阿答阿者有些绝望。那么此时在近距离的白兵冲突中对手竟然也有这种机巧的手段赢得完胜则彻底打破了阿达阿者的一切幻想。

这些千里挑一的精锐是什么概念?最为不利的散兵战,他们也可以对自己平均水平的士兵以一当十到二十。如果要是考虑到整个军阵作战中的累积战绩和综合作用,每一个人都有这以一当百,至少是当几十的作用。对手很普通的一般士兵,甚至是中下等士兵就能战胜自己这边儿千里挑一的选兵?这意味着正常情况下哪怕不算炮兵,都要二十三十倍的兵力才能抗衡。综合考虑的话,就算在有利的条件下突袭或伏击,以十打一都几乎没有什么胜算了。

不过这样一来,阿答阿者的心反而轻松了一些,至少自己根本不需要在军事上如何考虑对抗新朝大军的问题了,或者说要对抗也只有一个办法:转进,转进到南方的山岳森林乃至几千里外的核心平原区。如何包围三千里江山,恐怕三寸不烂之舌还有利益劝说的办法都更好吧。

“天朝上国军威天下无敌果然名不虚传。将军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凡是我能够答应的,都会尽可能的答应。。。。”

听到这话,陈征也开始思索起来,沉默片刻后说道:“我要你还有你手下的其余两万人放弃武装。加上在升龙府附近其他地方的至少一万人,三万大军全部向我军投降。如果你或者你的手下做不到,那么我会让军队帮忙的。在率领你和你的人投降,还有现在与我们立即开战之间,你怎么选择?”

“我会选择投降,因为抵抗完全是徒劳的。就算依托本土地理任何我手下的军民勉强能够抗衡将军手下的队伍,应该也根本不是新朝国内其他地方增援过来的大军的对手。如果是那样,整个占城恐怕顷刻间就要面临北边不少部族那样的倾覆之祸,抵抗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新朝是以前性质的强盛时期中原王朝,北方的对手同样会牵制你们大部分的精力,根本没有多少力量用来压服南方。可是。。。从今天的情况还有之前你们在西南的战绩来看,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些中原对手了。。。”

“你们的手下们呢?让他们过来吧,把我的要求告诉他们:要么选择立即摊牌开战,要么现在就着急人手选择投降,让士兵们放下武器。”

面对一个还算新兴王朝的军队,想要通过嘴炮的办法让对方直接妥协投降的机会几乎是一件天方夜谭一般的事情。可是在经历了升龙府爆炸重创、炮火威势,乃至演武场上直接的对抗比武之后。整个占城军队从上到下都弥漫着绝望的情绪。再看到新军主力部队迅速分散开来似乎要展开行动,而且阿答阿者也积极配合的下达命令的情况下。整个两万多人的占城军队就这样直接在升龙府附近无奈的选择了投降。

“诸位放心,新朝的上国只是想让我们就地安顿下来,减轻后方的农业压力罢了。占城大军现在的动员毕竟过于庞大,后方百姓的负担也有些沉重了。你们放心就算我真的投靠新朝,向国内下达举国投降的命令,恐怕也不会有多少人授命。。。”当着陈征还有陈征身边的一名专门请来的越地翻译的面。阿答阿者对手下召集起来的人说道。

就这样,仅仅在演武场上付出了数人伤亡的代价。陈征所率领的远征步兵旅群就在升龙府附近直接接受了两万余人占城军队的投降,其他各地陈越旧部残余的抵抗,也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