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灵机一动(1 / 1)

加入书签

送三个德国佬离开后,于寒一算帐,合着一支改良后的步qiāng技术就卖了五十万银元?五十万银元好像也不少了。即使没有94-1,毛瑟公司几年后也能研发出98k了。

七月二十一日,杨从望传回消息,聂士诚的武毅军已集结在宁河镇一带,大量粮食辎重也运往宁河驻地,据他判断,是要走陆路出山海关;

同一天下午,欧胜也从锦州发来电报,驻扎山海关的宋庆部毅军最近频繁派出探子,探察关外情况,特别是锦州一带,每天都能发现不少形迹可疑之人,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与当地许多绺子来往密切,起初没有在意,还以为是胡子出来踩点,后来抓了几个探子之后才知道是清军派来的。

于寒授意参谋部对两部人马嘉奖了一番,又叮嘱他们注意自身安全,特别是欧胜部,不要小看那些胡子,他们熟悉本地环境,独立团可能早就被对方盯上了,只是没有油水,又全身是刺,所以对方比较忌惮;如果和清军勾结起来就不一样了,光是提供情报,就够独立团喝一壶了。

若是发现胡子或探子刺探,拿下再说;要是对方规模小,就剿灭了事;以后辽西肯定也要占下,胡子的事处理得越早越好。

于寒又让杨从望别放松对武毅军的侦察,陶黑柱的三旅也提防花园口等方向,防止聂士诚虚晃一qiāng,最后还来个水路进攻。

兵工厂新装配的五千支94-1式中,三千支配给了二旅,两千支配给了三旅,只是每人只能分到三十发子弹,不过从与镇边军交战的情况看,三十发子弹也够了;

等到半月之后,订购的子弹到了后,兵工厂也能再组装出两千支94-1式,届时救国军将整体换装,清一色的无烟huo yào弹。

于寒又询问了一下奉天的情况,得知守军迟迟没有出来,被特种连袭扰是一方面,于寒估计是等着山海关方向一起出动,来个南北夹击,甚至是辽阳、营口、金州三面夹击,好让救国军顾此失彼。

对此,于寒以不变应万变,只要解决了山海关方面,奉天之敌不足为虑。

忙完这些后,于寒看到罗永兴跟在江海生身后走来,似乎有话要说。

于寒见状招呼道:“罗参谋,今天的事情办得很好,没丢咱们救国军的场子!”

罗永兴立正敬礼道:“谢师长夸奖,这是卑职的本份!”

于寒看了看江海生,笑道:“这个参谋挺不错,你在哪招来的?”

江海生得意道:“也就是十来天之前,他原本是五团的一个士兵,我见他能识文断字,当一个大头兵可惜了,就厚着脸皮把人要了过来,让他当了旅部参谋,没想到真捡了个宝。”

于寒点点头:“不错,你确实捡了个宝。罗参谋,别拘束,你看,我们年龄差不多大,现在也不是谈公事,放松一点,坐下说话吧。”

“谢师长!谢旅长!”罗永兴说完端坐在下首,腰板挺得笔直。

于寒问道:“你是哪里人?在哪里上读书的?”

罗永兴站起身来了个立正:“报师长,我祖籍是赣南,后迁居粤省。先是念私塾,接着念了几年传教士办的洋学堂,之后又留学法兰西。”

于寒笑道:“坐下说,我只是好奇。你学的什么专业?”

罗永兴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我学的是建筑,现在来说作用不大。”

“哈哈,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作用太大了。”于寒笑道:“你暂时就先在二旅干吧,以后辽东肯定要大规模建设,你到时就有了用武之地。”

罗永兴顿时激动起来:“谢师长!”

“我看你刚进来时似乎有话要说,有话就直说吧。”

“是这样的,有些话我问出来可能不太合适,但我实在是想弄明白。”罗永兴说着忐忑起来。

于寒的好奇心顿时上来了,他摆手道:“无妨,你问的肯定不是私事。但凡公事,除了军事机密,每个人都有知情权。”

罗永兴瞅了瞅于寒,一咬牙问道:“师长,你是准备占一块地盘,做一方诸侯,还是有更大的打算?”

江海生却是吓了一跳,连忙斥责道:“放肆!这种话也是你能问的?还不赶快退下!”

于寒却一摆手:“没事,问得好!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大家都知道,咱们又是占地,又是扩军,又是剪辫子,最近更是攻占了辽阳,和清廷之间已经没了缓和余地。

辽东大多人也不想再回到朝廷统治下的那种日子,否则,他们将失去土地和现在的生活,以及没有压迫、自由自在的日子。我也不愿意付出的一切付诸东流。

这样说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明白了吧?”

罗永兴目露激动之色:“谢师长!还请师长宽恕卑职冒犯之罪。”

于寒故作诧异道:“咱们的军规和军管条例中,没有这项罪名吧?”

罗永兴一个敬礼后又问道:“师长胸襟宽广,卑职佩服;我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该不该问。”

于寒耐心地说道:“问吧!”

罗永兴倒是更加忐忑起来,不过还是问了出来:“是!师长,请问,如果您大业有成,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秩序?”

于寒哈哈一笑道:“你是想问我是想建立一个法兰西那样的国度,还是想当皇帝吧?”

罗永兴:“…”

于寒叹了口气说道:“朝廷与倭国一战,水师就不说了,陆军人数众多,武器精良,也不乏血勇将士,却一败再败,知道为什么吗?”

这原因是深层次的,后世许多学者经过长期研究才归纳出来,罗永兴一个晚清理工男当然答不上来。

于寒也没指望他回答,而是接着说道:“根本原因,在于正攵体。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支撑工业化的进程,也无法掌控一支新型军队;

加上满汉隔阂,注定了朝廷不可能拥有全国性的号召力,也不会完全信任汉人,否则将倭军引入内地,举全国之力长久作战,倭国必败;很遗憾,朝廷做不到,百姓也不会响应;

那就只能靠朝廷自己了,但朝廷不信任汉人,偏偏战力最强的湘、淮两系都是汉人,既要用汉人,又要猜疑掣肘,面对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倭国焉能不败?

以腐朽没落的八旗子弟,想要撑起一个几亿人国度的工业化,再掌握一支先进的军队更不可能,所以,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最终在短短半年,被一个当年的撮尔小邦打回了原形。

话再说回来,即使没有种族隔阂,落后的制度也必将束缚国力的发展,工业强国、实业兴国都只能沦为空谈。

用经济学上的话来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我的意思表达的很清楚了吧?”

罗永兴疑惑道:“生产力?生产关系?”

江海生就更不懂了,伸长了耳朵等于寒解释。

于寒倒是诲人不倦:“这是经济学中的概念,是德意志的两个伟大思想家卡尔和弗里德里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来的…”

罗永兴肃然起敬:“师长目光如炬、世事洞明;博学多才、文武兼备;永兴佩服!”刚接触于寒时,他顶多是畏服,现在则完全是敬服了。这才是个合格的——好吧,指挥官,而不仅仅是拥兵过万的土皇帝。

于寒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这还是初二学的东东,要是玩起微积分、傅立叶级数,还不惊呆你们?

罗永兴一思索后说道:“师长,我觉得您应该办个讲堂,我想很多人都对这个感兴趣的。我现在知道了,您说的富国强兵是真心实意,您发起的扫盲班也有利于开启民智,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拓宽百姓的眼界,让他们看到世界的真相,哪怕只是一角。”

江海生一听,连忙也说道:“对,师长,不但要开讲堂,还要著书立传,这样的话,你一定会流,流…”

于寒没好气地说道:“流芳百世。”

江海生一摸头道:“嘿嘿,对,流芳百世。”

于寒叹道:“江哥啊,你们几个跟随我最早,我就多说两句,行军打仗要学,识文断字也很重要,慢一点不要紧,每天学三个字,一年也能学一千字,咱们华夏的文字常用的也就那么多,每天挤出这点时间总能做到吧?”

江海生忙不迭地说道:“是,师长说的对。我以前觉得有qiāng杆子就够了,今天听你和这小子这么一说,笔杆子也少不得啊。”

于寒欣慰地说道:“你能明白这个,我很高兴。江哥,永兴,你们的提议都不错,这样吧,办讲堂的事以后再说,现在局势还有点紧,咱们换种方式:我把一些心得写下来,印成小册子,由你发放到在每个扫盲班里,每天说上一两条,允许辨论、反驳,言者无罪;

我还会写一部分析甲午战争的文章,你负责投往各国报刊,想必不久便会传遍大江南北。”

“太好了!”罗永兴激动道:“这样一来,既扩大了咱们的影响力,又打击了清廷的威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我一定将这事办得妥妥当当,一直到文章上报为止!”

于寒目光却凝重起来:“对倭一战中牺牲的将士,陆军中的左宝贵、永山、周家恩…;水师中的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他们的事迹不应该被忘记,我都会一一写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