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诸子百家(1 / 1)

加入书签

“女公子,我们这儿有个规矩,对于新来的客人,需得在进去之前给出论题一个解,若是能够得到里面诸君的认可,方可进入。”童子将钟离春引至一处小房间前,里头居然摆放了不少木头牌子。

而牌子上面……钟离春走上前定眼一看,便明白这些都是这些个人在这儿探讨的各种题目。

从治国齐家到天下纷争,又或是民生巧计,都是有的,倒是各种各样颇有味道了。

看到钟离春久久没有回答,那童子也不催促,就站在一旁侯着,待得钟离春看完之后点了点头,才从最外头取出一块牌子,又拿了一只笔,“女公子还请将自己的见解写在这背面即可。”

钟离春一看那题目,果然是家国之道,不由点了点头,沉吟片刻便将写在了自己回答。

“女公子请稍等片刻。”将钟离春写的木牌拢进袖子,童子恭敬地行礼,继而转身朝另一个拐角处走去。

“娘娘若是想要去,自报身份便罢了,何必如此麻烦?”刘启皱了皱眉头走上前来道。

“自报身份难道就不是麻烦?”钟离春眸子里闪过一抹消息,摇了摇头,“待会儿若是你同我一同进去,切记不可道出我的身份。”

“这……”刘启皱了皱眉头。

“记住本宫的话。”钟离春眸子一眯。

“是。”刘启点了点头,恭敬地站到一旁,对于钟离春的敬仰却是不知不觉之间又高了一个度。

只一会儿,方才那童子便去而复返了,看着钟离春恭敬道,“女公子之解,诸君说可,还请女公子随我来。”

“有劳。”微微一笑的颔首,钟离春笑着谢过。

带着钟离春走过去的路上,想起方才自己将这块木牌送过去之时那些一个个向来心高气傲的人居然不约而同的说出“请进来”几个字而且面露激动之时,他都被吓了一大跳。

要晓得,往日里他见过不少人,可是还是第一回遇到这个居然能够让所有的人都同意进来的女子。

将钟离春引至一处比之方才要大上两倍的房间前,童子恭敬地扣了三下门,待得里面传出“进”的声音后,便朝钟离春鞠礼道,“女公子进去便可,我就不叨扰诸君了。”

钟离春点了点头,朝刘启看了一眼,眯了眯眸子呼了一口气。

当她推开门的那一瞬间,里头的人早已经全部起身站着望着门口处,当看到她的那一刻,不少人都倒吸了一口气。

钟离春不知道的是,除去这想要进去论道的人在进去之前需要写上自己的见解得到大多数之人的认可,再来人进去之前,里头的人也是不知道外头来人的身份的,便是男女那童子也不能够告知。

这便是怕有些身份高贵之人仗势欺人,又免得被一些小人取巧。

在他们看到这上面的解答时,还以为来人是一个已经到了足够知天命,又或是早已经声名鹊起之人。

哪里能够想到,这样的解答居然会是出自于一个女子之手,且这女子……

“见过诸君。”钟离春倒是没有太在意此刻众人的表情,朝众人拱了拱手客气道。

“国之不存,家何焉在;若无百姓,岂有一国是你写的?”终究还有人按捺不住,上前一步询问,手里拿着的便是方才钟离春写的那一小块牌子。

“自然是……自然是我家女公子写的。”一看到这样,刘启当即上前,“王后娘娘”几个字差点儿就脱口而出了。

“女公子见解深刻。”那人还要再说什么,旁边一位身着粗布黑衣的留着络腮胡的男子突然上前,朝钟离春鞠躬道,“该请女公子上前来,与吾等详说见解。”

“可以。”钟离春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众人,笑了笑道,“今日见诸君算是吾平生之幸,英雄不问出处,无颜在此谢过。”

“无颜?女公子名唤无颜?”那人又问道,眼里闪过一抹诧异,“可是真名?”

“真名虚名皆是一个称呼罢了,今日唤此名,明日唤它名,若是籍籍无名,管它何名?”钟离春低低一笑,摇了摇头,算是打了一个马虎眼。

她不知道自己在雪宫当日之事是否已经被一些人知晓,知晓倒是也无碍,只是此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她还不到自报身份的时候。

钟离春这么一说,里头这十几人又互相交谈起来,钟离春静静地看着他们,笑而不语。

“女公子真知灼见,是吾等落了下成了,过于执着了。”刚刚那人继续开口,哈哈一笑道,“既然如此,那吾等便唤女公子无颜公子罢,在下淳于髡,有请公子加入。”

淳于髡?钟离春眸子一眯,这个人在自己还在骊山之时便早有耳闻,却不想第一次遇见居然是在此处。

“方才大家可是纠结于国与家之间的关系?”钟离春眸子不着痕迹的移开,微微一笑,步子前移,游走于众位面前,“此事不知诸位症结纠结于何处?”

这般探讨之间,往往有一个点,那便是让众人争论矛盾之处。

“国与家之间,百姓当更顾家还是更顾国?”淳于髡开口道,目光跟着钟离春的步子。

“如此?”钟离春皱了皱眉头,若是放在普通百姓身上,此事倒还真是一件不好探讨之事,但若是放在国之重臣之间,却是没有什么可争论了,但是今日这阵营该是出自于为官在朝之人,与在野论政之人的思想差别了。

“若是在在朝为官之人,恐怕此事该得以国家为重,此处不知可有儒家之人,孔子有云,天地国亲师,家便是亲之,自然是国在前,这句话可有错?”钟离春不疾不徐的开口,看到众人并没有开口反驳自己而是都在认真听着的时候,便继续道,“然而,如此想法自然也不会让每个人都认可,百姓之求,不过是食可饱腹,衣可避寒,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国之于他,国事于他,可谓远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