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议武举(1 / 1)

加入书签

www.wwwshubao .com,最快更新山渐青最新章节!

第二百六十三章 朝议武举

求订阅!求推荐!

————————————————————————

大宋的言官分属两个机构,一是谏院,二是御使台,两个机构看似重叠,其实不尽然,谏院的谏官主要的职责供奉谏诤,凡朝政得失,大则可要求廷义,小则直接上封;御使台掌内外百官奸佞,肃清朝廷纲纪,大事刚廷辩,小事则奏弹。

总体而言,御使的权力略小于谏官,侧重点也不同,谏院的则重点是进谏皇帝本人。御使台的则重点是监察百官。台谏官员除王拱辰这样的主官外(御使中丞从三品)一般的言官的品级都不高,皆在六品以下,然品级虽小,却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无须确凿证据就可以对百官纠察弹劾。

所以,台谏向来是宰相的必争之地,不把这些言官掌握住,做宰相的想要政令通达很难,这些台谏官员一天弹劾你三遍,你这宰相什么也做了不了。

吕夷简为相时,台谏官员大部分被他掌握在手中,所以他做事可少有顾忌。晏殊为相后,对台谏官员自然也不会放任不理,但他一是没吕夷简那样长期把持相位,二是手腕上确实差吕夷简不少,所以现在能掌握的御使台官员只占三分之一。

黄亦然就是其中之一,用这些言官来做先锋再合适不过,他们可以风闻奏事,换成无赖点的说法就是,说话不用负责任!他即便说错了什么你也拿他没辙。

尽管如此,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情,黄亦然还是面沉似水,停顿了一下,好好组织了一翻语言才接着说道:“司马法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易》曰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武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而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

然我大宋自开国至今,开国时能战之将皆已故去,朝廷一直柄行偃武修文策略,又使得后继无可定国之将,今契丹复又对我大宋虎视眈眈,党项人更是屡屡来犯,有鉴于此,臣奏请陛下兴武举,办武学,选拔及培养善战之将,以振我大宋军威,使夷虏不敢犯也!”

黄亦然的话一说完,大殿之中竟悄无声息,安静得让人有种诡异的感觉!直到黄亦然退回了班列,才突然有人跳出来,而且一出来就是十多个,纷纷大喊不可!仿佛一兴武举大宋就要亡国一般。

首先抢到话头的是考功院的判司事赖淡顺,考功院掌考课之法及文武大臣的磨勘、关防、资任,较考等事,这本是吏部的主要职权,现在被划出来归于考功部,所以考功部权力是极大的。

赖淡顺一拂大袖奏道:“陛下,太祖曾言,百个文官弄权,不及一个武将为祸之烈,我大宋之所以能结束后唐以来武将专权,地方割据局面,正因实行了重文抑武的国策,此乃太祖定制,陛下,前车之鉴不远,祖宗法度不可废啊!”

许清听了,觉得这话没什么新意,但没新意不等于没有作用,想必因五代之乱,心存余悸的大有人在,甚至欧阳修也是因为这个才出言反对的。

另外如今武将在朝堂上几乎没有话语权,这对文官而言,正是形势一片大好,朝中权力就那么多,若分出一半来给武将,那文官的利益就将大大的削弱。

有大局观的人不是没有,但更多的人却是只顾眼前利益,只要外敌没有打到家门,没有抢走他的财物,没有***他的妻女,他们就没什么迫切感,绝对不会主动把手中的权力分出来。

看着殿中乱糟糟的一片反对声,许清抬头向前面的范仲淹等人望去,论资历和声望,许清差人家太多,现在应该是他们站出来说话的时候了,否则有些不明就理的中立派见此形势,怕是马上要倒到反对派那头去了。

范仲淹不负所望,昂然出班奏道:“陛下,臣认为黄御使所议可行。前唐之所以造成地方割据,武将专权,其主要原因在于国策失当。

前唐在军事上采用的是外重内轻政策,边境各节度使兵权太重,且过于信任外族将领,军中胡人众多,而京畿周边驻兵太少,皆是老弱未经战阵之兵,对边境将领形成不了震慑力。

最为关键的是,唐朝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可自给自足,地方节度使上管军事,下官民政,掌有财权,俨然国中之国,久面久之,朝廷根本无力制之。

而我大宋自太祖始,吸取了前唐的教训,实行的是募兵制,且大部分禁军皆妨守在京畿周边,军权的的划分也更为细致,三衙掌统兵权,枢密院掌调兵权,地方驻军也皆由朝廷供养,不复掌财权。

只要这些制度不作变更,就不会再出现地方割据的祸乱,是以,担心武将专权,地方割据为由,而否定兴武举,办武学不足为取。

如今我大宋久拖于西北战事,已是民生凋弊,疲弱不堪,致使连一个温县雪灾都无力救济,兴武举,办武学,为朝廷选拔更多将才,尽早平定西北已势在必行,臣请陛下早作决断。”

果然,范仲淹一表态支持,场面顿时改观不少,许清身后的曾公亮也立时站了出去表示支持,以许清对曾公亮的了解,倒不觉得奇怪,曾公亮此人对武备方面很上心,过去的交谈中,许清就常闻他对大宋军事连连失利痛心疾首。

范仲淹的分析有理有据,所以只他一位重臣现身说法,身后便站出了二十多位支持者,龙椅上的赵祯看了欣慰地轻点了下头,而本不做声的王拱辰、贾昌朝等人顿感不妙。

秉着范仲淹等人支持的,就是他们反对的原则,王拱辰大声疾呼道:“陛下,举武举、办武学之举万万不可,重文抑武乃我大宋基本国策,岂能说更改就更改,况且何来朝中无可用将帅之说,我大宋文官统兵并不输于前朝武将。

西北种世衡不是刚将兜岭这样的战略重地夺回来了吗,难道这些不是可用之将?如今我大宋对党项人已经占据优势,再兴武举、办武学实乃多此一举,此举有可能造成武将专权不说,还会空耗无数国币,值此国库空虚之时,岂能再作此无谓花费,陛下,举武举、办武学之事万不可行啊!”

许清本不欲多做辩论,范仲淹和黄亦然作为代表,把该说的差不多都说了,该***的时候私下里也早拉过,此刻在朝堂上摊牌,其实就是比拼双方支持率,你就算是巧舌如簧,说得天花乱坠,支持率不占优那也是枉然,若是支持率占大多数,不用你多说什么,一样能通过。

但正如王拱辰看不惯他一样,许清照样看不惯这个事事弹劾自己的家伙,见他说得轻巧,许清忍不住出班驳道:“王中丞,国策的制定要顺应时势,若连这个都不懂,你枉居中丞之位。另外,黄御使方才刚刚提到,国虽安,忘战必危,况呼我大宋国未安呢!夺回一座兜岭,便以为万事无忧,这不易于鼠目寸光。

再者王中丞说我朝文官统兵不输于前朝武将,我想请问王中丞,是您统兵不输于前朝李靖之流的武将呢?还是指的别人?

王中丞若指他人,请把名字点出来,别空口白牙说废话,若是指王中丞你自己,很好!陛下!王中丞统兵之才不输于前朝李靖,臣举荐王中丞为将,李靖以精骑三千,喋血虏庭,夺取定襄,最后将颉利给俘获,臣请陛下赐五千精骑给王中丞,不知王中丞可敢立下军令状直取兴州,俘来李元昊!”

“许清你这……”王拱辰憋得满脸猪肝色,但今年因许清已被罚俸两回,表面上等于白打了一年工,所以这次总算及时收住了话头。

呵呵,很好,总算没气糊涂,许清可谓是抓住了王拱辰的痛脚,现在朝中文官,象范仲淹他们有统兵经验的皆是改革派,他不可能站出来夸范仲淹等人,反对派之中只有夏竦,曾以宣徽南安使,并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经略过西北。

但夏竦当时做得更多的只是物资调派,监察将领,即使这样也算他统过兵吧,可夏竦在西北时宋兵战绩可不咋的,期间经历了好水川等败仗,王拱辰若强将夏竦抬出来说堪比前朝武将,不过徒惹笑话。

赵祯满有深意地看了许清一眼,并没有出声,贾昌朝却驳许清道:“夏宁侯此言大谬,王中丞说我朝文官统兵不输于前朝武将,只是一个概述,岂能以此来攻击王中丞一人,况且武将统兵才能可以培养,难道文官的统兵才能就不可以培养?何必再多此一举办什么武学?”

许清两眼一翻说道:“常言道业术有专攻,文官治国,武将安邦这本是恒古不变的道理,我大宋又岂能因噎废食?贾参政说的没错,文官的统兵才能也是可以培养的,但是,若是文官长期统兵,那岂不也成了武将?这与直接培养武将有何差别?难道因为他是文官出身,朝廷就能毫无顾虑的把兵权交到他手上?

欲话说得好,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照我说啊!若是让王中丞这种动不动、就以不上朝来要挟朝廷的人统兵,能不能保国安宁且不说,恐怕朝廷先就不得安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