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120(1 / 1)

加入书签

“谁知道他长得怎样,我又没认真看。至于态度,他对何家表姐也是那样,那人天性猥琐,地道的登徒子。”

她不能说秦决长得丑,他的长相有目共睹,赵佑熙将来未必不会和他打照面,公然扯谎反而不好。但承认秦决长得“人模狗样”?又不是炒菜等着放醋,何必呢。

这天下午,俞宛秋随赵佑熙去了演武场,看到演武场上的情景,她恍然明白了戚长生的语意:演武场周围的树快秃光了也罢了,刀枪上的穗子也拔得稀稀落落的,最要命的是,有些士兵的头短到扎不起来,据说是跟世子比武时,被世子一剑挥下的。

军营的人怕全体变秃子,所以出动三百勇士,誓要寻回世子妃。

【文字版】 第一百七十二章 枕上劝谏

第一百七十二章 枕上劝谏

在演武场上看到赵佑熙的“杰作”。尤其是那些犹如披头士造型的士兵,俞宛秋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心里暗暗着急,觉得无论如何都要世子夫君谈一谈了。

难怪那些人恨不得全营出动寻回自己,原来是害怕头不保。要知道,古人对这个可是非常看重的。满清入侵中原时,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叫“留不留头,留头不留”,满清朝廷逼迫汉人男子把头剃成满族那种怪模怪样的式——前面秃脑门,后面扎根小辫,若不肯剃,就是杀头之罪。据说当时有人情愿被杀头也不剃,因为古人认为,“身体肤,受之父母”,不剃是孝顺的表现,当然更有民族气节问题。

但怎么跟赵佑熙谈,让他能虚心接受,又是个问题了。

吃晚饭的时候俞宛秋几番欲开口,最后却只是乖巧地吃着赵佑熙给她夹到碗里的菜。

一般的大家族。即使吃饭的时候有人布菜,也是很讲卫生的。饭桌上有公筷,每个人面前都有个碟子,布菜之人一般是用公筷把菜给夹到碟子里,再让你自己拈着吃。她的世子夫君,却是直接用自己的筷子给她夹到碗里,还盯着她吃完。一顿饭下来,她基本上不用自己动手夹菜。

当然,这是小节,无足轻重,以世子的身份,和别人共桌而食的机会并不多,算来算去只会影响她一人,倒也不足挂虑。

可心情不好就拔秃树叶,甚至替人落,就不是小毛病,而是可能酿成祸事的大问题了。万一遇到性子特别倔,或特别古板,把头和“孝顺”紧密挂钩的人,只怕会留下隐患。

一直到赵佑熙和几个将领议事毕,从书房回来陪她就寝时,她才鼓足勇气,把“留不留头”的故事改编了一下,说成是南北朝时代五胡乱华时生的事。赵佑熙一向不看杂书,对野史之类涉猎很少,她估摸着应该能糊弄过去。

赵佑熙并不粗心,很多事。他只是懒得管而已,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是敏感的,所以俞宛秋的故事一讲完,他已经明白了妻子的言下之意,因而笑道:“是那些人向你抱怨了么?”

俞宛秋忙声明:“没有,他们什么也没说,是我自己的眼睛看到的。”

赵佑熙伸手把她揽进怀里,埋在她柔滑的秀中,瓮声瓮气地说:“和你刚成亲就分开,别说见面,连音讯都打听不到,我心里很着急,很烦躁,所以才会如此,现在你回来了,以后不会那样了。”

俞宛秋为他掖了掖被角,不自觉抚向那俊朗的容颜:“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我也不是在乎那些人的头,我在乎的是你。”

“嗯”,小爱妻说在乎他。赵佑熙满心喜悦,把怀里的人更揽紧一些。

俞宛秋尽量放缓语调,小心斟酌着自己的措辞:“所以我很怕军营里出现敌对情绪,你的身份这么敏感,要做的事又很危险,不仅要靠这些士兵冲锋陷阵,更需要他们的忠诚。万一你样样都做得好,却因为一个不良的小习惯,弄得士兵心生怨恨,向朝廷告你,甚至全营暴动,你的处境,会有多危险?光是想想那场面,我都觉得害怕。”一个人地位再高,武功再好,照样众怒难犯。

赵佑熙有些迟疑地问:“会吗?也不是每个人都被我剃了,就那么几个跟我比武的,总共不会过十个。”

虽然他在辩解,但他肯辩解,已经说明他被触动了,俞宛秋再接再厉地说:“会!假如你现在跟人比武,对方一刀挥下你的头,你有什么感觉?”

赵佑熙竖起眉峰,怒意隐现:“谁敢?”

“是啊,人家不敢,因为你是世子”,俞宛秋从他的怀中挣出头,看向头顶上简素的青色纱帐,再往上是原木颜色的横梁。一切都昭示着。这里是野地军营,一座有几万人的军营。几万人挥舞着刀枪冲向敌人,固然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可一旦反噬,其后果也是可怕的。

想到这里她转过头,用前所未有的严肃口吻说:“就因为你是世子,哪怕你断去了人家的头,别人也不敢说什么,但心里真的不介意吗?只怕是敢怒不敢言吧。万一你哪天落难,正好只有那人在身边,他想到‘剃’之恨,不只不救你,还趁机报仇,你说怎么办?别忘了,你爷爷就是喝醉了酒躺在狩猎的帐篷中休息时,被自己的亲随刺杀的。”

赵佑熙辩了一句:“那人被朝廷收买了。”

俞宛秋反问他:“朝廷的人能收买你爷爷的亲随,就不能收买你的?你爷爷还没剃过谁的头呢。那些被你剃过头的人,更容易变成有缝的鸡蛋。不是有句话,叫‘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真到关键时刻,身边之人的一点点恨意都可能改变整个局势,陷你于万劫不复。”

赵佑熙已经笑得非常勉强:“没那么严重吧?”

“是。也许没那么严重”,该讲的话讲完了,似乎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俞宛秋脸上露出了释然的笑意,抱住他的手臂蹭着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记得我上午还跟你说过,因为我在乎你,生怕你出什么意外,所以考虑问题时,会把这些不利因素放大。希望你能谅解。”

赵佑熙反握住她的手说:“放心,有你在我身边,我不会再做那种事了。”

“我不在你身边也不能啊,虽然我们誓相守,可情势会怎样变化,谁也说不清,良好的愿望不见得都能实现,也许我们会再一次分离也说不定。到那时候,我希望你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说到这里就想到演武场四周光秃秃的树,忍不住笑了起来,扳着手指说:“可以拔树叶,拔穗子,拔鸡毛鸭毛,但千万别再剃人家的头。”

“嗯”,赵佑熙低低答应了一声,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但一声含糊的“嗯”显然不能让小妻子满意,又拉住他的手放在自己的腹部说:“来,向我们的孩子承诺,以后不管你心里有多烦,都不再剃人家的头。你可以在心里说,不出声。”

赵佑熙咧开嘴角,抚着那儿好一会没动弹,像在跟孩子做无声的交流,让俞宛秋心情大好,她今晚这么放肆,还拿孩子要挟他誓,他都没有生气。看来,这人的脾气没有传说中那么坏,也并不刚愎自用,对于两个人的未来——不管是婚姻前景,还是安南王府的大业——她都更有信心了。他能听进妻子的劝,就能听进部属的话,在这个基础上,那些霸气,那些不羁,就变成了可爱的优点。

第二天清早送赵佑熙出门后。俞宛秋让小福子把营中负责采买的军曹找来,掏出自己的私房钱,让他给所有被世子剃去头的人每人配一副假,另赐一套衣裳鞋袜作为慰问品。

军曹一开始不敢接钱,小福子站在旁边催促道:“既是世子妃赏下的,你替他们谢恩就是了。”

军曹便躬身施礼:“是,谢世子妃赏赐。世子妃还需要些什么东西?属下等会下山一并买回来。”

俞宛秋道:“暂时没有,等我想起来再叫小福子去说,你下去忙吧。”

看着军曹的背影消失在拐角处,俞宛秋轻轻吁了一口气,但愿这些补救措施真的有用,但愿这些出身土匪的军人能真心拥戴她的夫君,赵家爷爷的悲剧绝不能再重演。

——————————说明的分隔线——————————

上午家里停电了,我索性出门办事,到现在才回来更新,抱歉。

昨儿也停了几个小时,最近持续高温,不知是不是限电。

第二更肯定有的,可能比较晚。

【文字版】 第一百七十三章 王爷到来

第一百七十三章 王爷到来

昴州地界离南府将近两千里。气候温暖,即使已是十月底,俞宛秋也只在织锦丝袄外面加了个比甲,就和兰姨坐在门口的太阳底下做针黹。

兰姨拿着刚做好的小褂对着阳光左瞧右瞧,越瞧越开心,眉开眼笑地说:“还是南方好,要在上京,这会儿该下雪了,手指都没这么灵活,针脚也没这么细密。”

俞宛秋放下手里做了一半的猫头鞋,人有些恍惚起来,去年这个时候,还在沈府和薛凝碧商量着启程的日子。后来因故延迟,那些忐忑,那些心焦,现在回忆起来,却像是上辈子的事。

那时候满心想的,是回江南后怎么收租子,怎么开铺子,怎么做个既有事业又有悠闲的隐性商人。不管怎么盘算,怎么憧憬。都绝没有嫁人的打算,更遑论生孩子。

可是冥冥之中那只翻云覆雨手,却让她过上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不仅变成了有夫之妇,还即将是一个孩子的娘,这年仅十五岁的身体,承受得了生产之苦么?

她十五岁的生日,就在下月初六,若没嫁人,该要准备及笄之礼了。

兰姨也正琢磨此事,絮叨着说:“姑奶奶下月就十五了,这可是大日子,要好好热闹一番。”

“怎么个热闹法?”俞宛秋侧耳听着不远处传来的号令声,提醒自己的奶娘:“这里是军营,大家每日白天忙操演,晚上开会议事,拟定作战方案,哪里顾得上这些琐碎小事,再说……”她也没有在赵佑熙面前提起过自己的生日,“总之你别嚷嚷就是了。”

兰姨有些不甘地嘀咕:“起码让厨房多做几个菜呀。”

“没必要,平时的菜色就够多了,再多做几个,谁吃得下,白浪费了。” 俞宛秋一面说,一面拿起猫头鞋慢慢捋着猫须,眼底泛起了柔意和喜气。她手艺一般,只会上鞋底。这猫头猫须都是兰姨弄的,也还像那么回事,要是有纹绣在,肯定做得更好。

“姑奶奶如今是有身子的人,本来就该多吃点。”兰姨觑着她手里的猫头,自己本来是想做虎头鞋的,可姑奶奶不要虎头,说她怀的是女儿。兰姨朝她的肚子看了又看,别说根本没显怀,就是肚子大起来,又看得出是男是女么?她准备等做完手里的小衣服,还是做两双虎头鞋备着。

俞宛秋却说:“还是不要吃那么多比较好”,她倒不是怕长胖,是怕孩子太大,到时候生产不顺。想到这里,站起来伸了伸懒腰,吩咐道:“把这些收起来,你陪我到处走走吧,回来就该吃饭了。”

两个人刚把门锁好,就见小福子匆匆走过来禀报说:“王爷来了,世子中午恐怕不能回来。特地命奴才过来侍候您用膳。”

俞宛秋笑着撵他:“我要你侍候做什么,有苏妈妈就够了,你去侍候世子吧。”

小福子垂手站在原地不动,嘴里说:“侍候世子妃用过膳后,奴才还要回去禀报世子。”

兰姨噗哧一声:“原来是来监督的,姑奶奶您就准了人家吧,要不然,世子也不安心。”

俞宛秋却没心思开玩笑,按王爷往日的习惯,一般是世子初来时陪几天,走时再提前一天过来,陪着他去下一个营地。这次却中途跑来,如果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