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末始(陈霜挑错)(1 / 1)

加入书签

钦安殿中一片肃静,唯有竹笞破空声格外清晰,一次次挑逗着众人的神经。

最先支持不住的是姜幼宜,随着柳摇金含混不清的一声请罪,她的身子一软跌落在地,闹出不小的动静。但此刻无妃嫔敢嘲笑,甚至不敢多瞧一眼,生怕殃及池鱼,只由得身旁宫人将她扶起。

姜幼宜面色惨白,本朝后院家法极严,但她也不曾看过如此血腥一幕。她眼圈泛红,将惊恐的泪生生憋在眼中。

情况同样糟糕的还有何蓉蓉,跪在硬冷的地面如此之久,她的膝盖早已酸痛不堪。齐嘉豫有心给新人一个教训,她虽不算聪明,但也知今日便是跪倒死也不能出声,否则便是下一个柳氏。

刑行过大半,嬷嬷忽而停了手。众人才发觉,柳摇金不知何时已经没了声息,竟是疼的昏死过去。

齐嘉豫请示谢箴,谢箴在后宫治理上,素来不会去驳齐嘉豫的面子,只让人自行处理。齐嘉豫遂开口道:“余下便待人清醒后,分三日晾刑前再施。”

嬷嬷们忙声应是。

齐嘉豫再开口,对的却是阶下跪或坐的众人,“从今以后便恢复祖制,各宫每月例行调教一次,以规后妃德行。”

所谓例行调教,前朝皆有。由刑房每月去各宫,对非主位后妃施行,以竹板或竹笞,若有抗刑者皆需上报。最受先皇宠爱的右昭仪,在不为一宫主位前,亦要受此规矩约束。虽不会像今日对柳摇金般,但均匀数十板下去,也不好受。

之前谢箴后宫不多,便免了这一遭。如今新人入宫,初承宠便惹了祸,便给了齐嘉豫绝佳的立威机会。

林贞媛此时坐于椅上,知这柳氏的今日便如自己的昨日,暗恨之余亦心有余悸。

其余人各有心思。

齐嘉豫佯做不知众人心思,以与御上有事相商,携手先行一步。

谢箴给明如雪递去一个眼神,明如雪便未跟上,只随着满殿众人在二者离开时一礼。

直至两人身影消失,殿中无形的威压缓缓散去,宫人搀扶起跪着的众人。

明如雪走下台阶,不过几步,便听身后一句:“站住。”

竟是陈霜。

明如雪端然回身,全不顾人面色不善,只与人一礼道:“陈贵姬有何吩咐?”

众人目光已往这里看来,陈霜冷声道:“你身为侍婢,如何用得玉质头面。”

明如雪闻言一瞬便知,然不待她开口便有人接话。

“到底是侍奉御前,就是不一样。”一旁林贞媛款款而来,她笑着开口道:“柳氏身为妃嫔,不守规矩的下场大家都看到了。你身为令使,又是陛下身边的人,自然须得更懂规矩些。”

当时寿康宫门前,齐嘉豫与人的几句,终究是被陈霜记住。她如何不知此物为谢箴所赠,此举不过是做给众人去看,羊脂玉、并蒂莲,落在有心人眼中,皆是嫉恨的由来。

她只待明如雪言明此簪由来,便好顺势宣扬。然下一刻,却只见明如雪直直跪下。

“奴婢知错,请娘娘责罚。”她平淡的开口,垂首时羽睫半合,掩住了眼中一丝冷漠的笑意。

宫中本就是个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地方,钦安殿中方才要出门的人也停下了脚步。若人的心中所想皆能化作声响,此刻当是一片噪杂。

谢箴将一个青衣逾制提为令使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虽不如选秀结果需通传六宫,但从建章宫出来的消息,哪一条不是备受瞩目。无论谢箴是否只是一时兴起,然人此时一身穿戴皆是不俗,俨然是谢箴默许与人的体面。

明如雪方才若是进一步仗着皇恩分辩,此刻便少不得要被戴上恃宠生娇的帽子了。而她此刻选择退了一步——一跪之下,便叫陈林二人进退维谷。若是罚了,便少不得落了谢箴的面子,若是不罚,则是当着众人面无法下台。

一瞬的时间里陈霜心中百转千回,终是有了计较。在林贞媛都有些犹疑的神色中,她咬牙道:“你既然自请,便怨不得本宫了。”

她的目光全然在明如雪身上,却不曾见旁侧一小内侍悄悄出了钦安殿。

凤鸣朝阳道上,天色微暗,小雨忽至,洋洋洒洒的如天公挥毫落墨。

帝后乘各自辇,至永和宫,宫道上一内侍正快步行来。

齐嘉豫与人分行后,便听那内侍与谢箴禀道:“陛下,钦安殿出事了。”

弄夏望向齐嘉豫,但见自家主子并没有回头的意思,只了然一笑。

明如雪跪在钦安殿外,口中背诵宫规。

她现今是建章宫的人,身上又有品级,陈霜终不敢如齐嘉豫一般,剥了人一身衣服去罚。

宫规复杂,宫女又多不识字,若不能背下,即便有书册在手也难念出。稍有卡壳,身后嬷嬷的藤条便会落下,虽隔着衣物,但红肿破皮是免不了的。

陈霜知明如雪识字,便特意让人去背诵。果不其然,短短一炷香中,便责了十数下。

雨幕中,她的衣衫湿透,狼狈地贴在身上,却又能勾勒出人曼妙身姿。

陈霜于殿内坐着,眼见此幕心中暗火丛生。当初明府之中,但凡有客来访见到二人,总是要多去看明如雪几眼,为的便是这幅容姿。

“娘娘。”一旁林贞媛只怕真出事端,终是忍不住道:“这还下着雨,不如小惩大戒。”

“林贞媛这话说的可不对了。”赵列荣风凉一语,“听闻前几日太后还赠了陈贵姬一支鎏金八宝簪,贵姬也是好生戴了几日。明令使这玉簪说不得还是陛下赠的,与贵姬敢用金饰一比倒也不算什么。”

赵列荣是齐嘉豫的人,此时见缝插针的点出月前之事,倒让本不知情的众人心中更有计较。

然林贞媛已顾不得去恼赵氏,只因殿外太监忽传一声:“陛下驾到”。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