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二八章 林肯的无法承受之重(1 / 1)

加入书签

经过多方的准备,西元1863年11月2日的时候,李永吉正式带领远征军第一师的三个团,共两万两千多人马,外加两万两千联盟军士兵,在特混舰队的护持下,直奔伊利诺伊州压力山大县的开罗市,正式展开了被李永吉称之为跳蛙战役的作战。

开罗市位于伊利诺伊州的最南端,也是该州还把最低的地方,再加上这里是密西西比河与俄亥俄河的交汇处,所以这个地方的水患其实相当严重。

正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相对特殊,水患严重,所以自美国正式开建开罗市的时候,就先围绕城市修建了一圈防洪堤。这道防洪堤既能够起到抵御水患的作用,也能起到一定的军事防御作用,所以开罗市在这个水运还十分重要的时代来说,其实是美国在中部地区相当重要的一座城市,至少目前为止,这个开罗市比圣路易斯还要繁华。

尤其是现在,因为联邦军在西部战线的连续溃败,导致开罗市成了联邦军重要的一个物资中转站,所以林肯总统特意要求加强当地的防御,并且还派驻了两个军的部队,其中一个军是美国的正规军,另外一个军则是新征召的志愿兵军,全部都隶属于联邦军的俄亥俄军团。

俄亥俄军团,是开战以来联邦军的常设军团,一开始只有五万人,但后来随着战争的进展,这个俄亥俄军团也开始扩编。到1863年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总人数达十五万人的大军团,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方面军的编制了。

至于这个军团的军团长。名叫斯克斯特.恩菲尔德,也是西点军校毕业的高材生,跟格兰特是校友,不过相比他领兵的能力,他同时还是一个政客,因为他是一名共和党人士,是林肯总统的支持者之一。

虽然这个斯克斯特带有比较强的政治属性。但他身为一名军官,也是相当合格的。尤其是他也当过工兵,对防守方面很有一套,加上又能获得林肯的支持,拥有比较充沛的物资支援。所以他这次奉命支援纳什维尔,实际上做的还是相对不错的。

当初,当林肯总统要斯克斯特前去支援纳什维尔的时候,他其实是不乐意的,毕竟格兰特军团的力量如何,他很清楚,而中国人能如此轻易的连续吃掉格兰特军团与坎伯龙河军团,绝对不是侥幸。

不过他也知道,目前成建制的军团。附近好像就只有他的俄亥俄军团了,他要是不去支援,似乎别人也没能力去支援了。而就战略角度来说,纳什维尔的确十分重要,如果也被南方人拿下来,那联邦军在西部战线的进攻态势,就真的是全面失败了。

当然,以目前的状况。连林肯都意识到了,再想对南方军发动大规模攻势是不可能的了。毕竟后方还有英国人与法国人,西线还有中国人,美国其实是出于多线战争的不利局面,能守住现在的地盘就不错了,再想发动大规模进攻,略微有些不现实。

可是,合众国不用于联盟国,联盟国的目的是只要能维持住战线,保持自己的独立就算合格了,但合众国的目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双方本质上就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导致双方的战略目标有所不同。

所以说,北方是不得不进攻,否则的话,一旦他停下来不进攻,那么就等于是承认失败,而真的形成这种态势的话,人都是有惰性的,万一大家觉得既然如此,就忍下来吧,那可能以后就真的只能捏着鼻子承认联盟国的独立地位了。

实际上,到了这个地步,就林肯总统的本意来说,就算暂时承认南方联盟国也无所谓,反正来日方长,南方人口少,没工业等都是硬伤,等北方缓过劲儿来,随时可以用各种方法重新收复失地,毕竟大家虽然理念不同,但都是联邦制不是。

联邦制的地方自治性质很强,虽然的确是容易造成分裂,但要想重新集合在一起也同样相对容易,说白了就是地方民众属于墙头草的,哪边强就往哪边倒,因此就算暂时失去了土地,等自己强大了,再捞回来也容易。

相对联盟国而言,林肯其实更忧虑的是西部的领土,或者说中国人的威胁。

因为林肯很清楚,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美国刚拿到手也不长,而中国人与美国人不同,不但人口众多,还是个十分擅长占地皮的种族,而且文化也跟美国等西方社会不同,所以一旦让中国人站住脚,再想拿回那些土地,真的就千难万难了。

虽然这个时代大多数美国人眼光都盯着南方,对西部的认识都是所谓的荒漠,但那是因为资讯的不对等所造成的。

林肯身为总统,加上早年的成长经历,十分看重土地,尤其是西部的土地,他认为那才是美国将来腾飞的关键。

当然,保持林肯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有很多,要不然当年也不会出现所谓的西进运动,然后残忍的把印第安人赶走了。

就是因为这个,当初林肯才发布了《宅地法》,就是希望向西部移民,争取早日开发西部,为美国经济的腾飞重新找一个支点。

但很可惜的是,战争的到来阻碍了这一切,加上美国人的人口基数太少,又相对比较穷困,加上之前的西进运动过程中大都生活比较艰苦,不如美国东部城市的生活舒适,淘金热潮也已经过去了,所以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自愿向西部移民的美国民众已经越来越少,哪怕公布了宅地法,也提不起太多美国人的兴趣。

这样一来。就导致美国人在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过于稀少,在整个西部地区,恐怕都不到一百万美国人。这点人对于广大的西部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而中国人呢,虽然隔着太平洋,就距离来看比从美国东部去西部还要远,可耐不住中国人够多啊,而且人家还是有组织性的移民,不像美国人。只是政府出政策,民间自发去移民。先天上从效率来讲,美国的移民政策就不如中国的移民政策。

林肯得到过一个不是很确切的信息,那就是中国人目前正在全力向加州地区移民,虽然因为受到包容度以及物资供应等影响。已经不可能像一开始那样十几万十几万的来,但移民的速度还是基本保持在了平均每个月三万人的规模,且基本都是壮劳力为主。

一个月三万人,一年就是三十六万人,年复一年,再加上这些人还会结婚生子,结合中国人能生的属性,要不了五年,整个西部地区。也就是美国从墨西哥拿到的土地,恐怕就要真的彻底归属中国人了。

所以说,面对这种情况。林肯是十分焦急的,但偏偏现在他跟南方还有中英法等国都在打仗,根本抽不出手来干涉西部的事情,所以就他的本意来说,是最希望能早日停战的,只有早点停战。他才能用各种方法去遏止中国人对西部地区的蚕食。

但很可惜,大多数人都并不同意林肯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打败南方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至于西部的不毛之地,暂时不管也没关系,就算中国人拿走了,以后再通过外交途径要回来就是。

很显然,什么通过外交途径要回来之类的说辞,恐怕连说这话的人自己都不信,所以从根本上说,是这些人目光短浅,不想为了西部偏远地带掏腰包,他们只盯着眼前的短暂利润,比如南方的土地!

想一想也是,北方合众国虽然也有很多土地,但大都不适合中大陆棉跟烟草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最多是种点玉米小麦,所以虽然不缺粮食,但工业原材料却是十分缺乏的。

而同时呢,北方的工业体系又是学的英国,此时还处在一种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的状态。

也就是说,像钢铁水泥等重工业,美国还是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相反,像纺织,制衣等轻工业,他们却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以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虽然也不错,毕竟是先赚钱为主,赚到了钱才能去投资重工业,但是这样一来,他们跟英国与法国等老牌工业强国就有了冲突,因为他们也在发展纺织工业。

纺织工业需要大量的棉花,尤其是高素质的棉花,这样才能纺出高素质的棉布,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而众所周知,就目前而言,美国南方的大陆棉,是最好的两种棉花之一,能与这种棉花相媲美的,就只有埃及长绒棉了。

所以在争夺棉花烟草等原材料的事情上,美国北方的工厂主跟英国人法国人等欧洲工业资本家是一种竞争关系,彼此不对付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北方的工厂主之所以支持政府打仗,关键是因为一旦打赢了,他们可以获得南方的土地,或者说原材料产地,这对他们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可西部地区大都是没开放的不毛之地,大多数地方不适合种棉花,就算种,产量也不会高,毕竟水利设施不完善,所以他们对这些地方兴趣不大。

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工厂主大都是共和党人士,是林肯最坚实的后盾,所以这些人不同意林肯的政策,那林肯也不可能一意孤行下去。

要知道,如果林肯真的犯浑,跟自己的金主作对,那他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就算他是总统,也不会有人再听他的,那到时候别说开放西部了,就连林肯一手主导的金融改革政策以及其他相关的政策,恐怕也会得不到贯彻,或者被阳奉阴违。

说到底,此时的美国,虽然还没有出现垄断资本家掌控一切的局面,但资本家的能量依旧强大,甚至远比政客强大的多,与后世美国那种资本家与政客平起平坐的局面完全不同。

所以一旦林肯惹恼了共和党。再不讨民主党的欢心,那别说他这个总统再也管不到下面,就连总统的宝座。恐怕也坐不了多久了。

因此,后世很多人说,林肯时期多么独裁,其实那都是私下揣摩而已,真正的事实是,林肯虽然看上去因为战争而大权独揽,但从始至终。美国社会的真正掌舵人,还是那些隐藏在背后的资本家跟金融家。

这是由于美国的制度所决定的。美国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制度,这个制度就决定了政府的控制力度相对较小,再加上民众意识问题,所以在美国没有独裁的土壤。任何独裁的企图,都是无法得逞的。

好比被美国吹上天的国父华盛顿,当初虽然也有他个人品德的缘故,才辞去了总统,没有玩独裁,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初华盛顿就算想玩独裁也不可能,因为不会有人支持他。

前面说过,独立战争时期。大陆军其实很弱鸡,就是一群地方民兵聚集而成的杂牌军而已,而华盛顿虽然是总司令。但并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信服的功绩,而且华盛顿只是名义上的总司令,他如果真的想要犯浑,要一直独裁,那下面的各支民兵是不会支持他的。

正因为看到了自己无法完全掌控大陆军,所以华盛顿才顺坡下驴。辞去了总统,要不然。他就不是圣人,而是失败的野心家了,到时候不说别人,富兰克林就不会饶过他。

相反,如果华盛顿在独立战争时期真的才华横溢,像另一个时空的红朝太祖那样,完全获得军队的支持,那么到时候就算华盛顿不当总统了,他依然会牢牢的掌握着全国的权力,就好像后世红朝的邓公一样。

可事实是,华盛顿下野之后,他基本就失去了权力,这就说明他其实不但在政治上影响力有限,对军队的影响力也同样有限,没有大权独揽的基础。

一个政治团体中,一旦缺乏一个才华横溢的中心人物,自然就没有独--裁的土壤,这就让协商分权提供了舞台,美国如此,英国也是如此。

比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原本就是因为英国国王太弱鸡,被贵族逼着签署大宪章,最后就形成传统,一直保持下来。

相反,如果当初那个英国国王够强硬,打败所有的反对者,那他依旧还是一个独--裁--者。

所以这就看出来,*与否,不光是跟制度不制度有关,关键还是你有没有这个能力跟条件,如果能做到打败一切反对派,那你自然可以玩独--裁,哪怕有所谓民主的传统也一样。

要说民主,法国才是鼻祖,可法国不一样在共和国之后,出现了拿破仑么,哪怕是现在,也依旧是拿破仑家族的人在掌握政权,依旧是一种帝制国体。

因此,林肯虽然很想乾纲独断,但他实在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条件,所以他只能忍让,妥协,继续跟南方死磕,最多是偷偷派出自己身边的非正式代表,尝试跟对手谈一谈。

当然,不管林肯怎么想的,有一点是可以共同的,那就是林肯也不希望局势更坏下去,或者说,至少要维持住目前的战线。而在中英法都撕破脸亲自下手的局势下,林肯要想继续维持强硬,继续给自己人信心,就必须不断的保持一种进攻态势,哪怕只是一个表面上的进攻态势呢,也必须做。

这就是所谓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保持进攻态势,肯定会付出更多的资源,但现在林肯别无选择,因为他如果不继续进攻,就失去了发动这场战争的正义性与必要性,真那样的话,就会让老百姓无所适从,从原先的爱国激情中清醒过来,真要是那么做,美国人就会立刻来个大转变,从原先的热烈拥护到极度厌战,真要是民心尽失,整个社会都开始厌战之后,那结果就真的不可想象了。

因为林肯想到了一个可能,那就是联盟国现在因为有中英法三国的帮助,力量大大增强,恐怕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独立自主这个基本愿望了,很可能还会随着战局的变化。进而要求获得更多,比如吞并北方,完成从南到北的统一。

这不是不可能。而是相当可能,且这样一来,那些因为反对国家分裂,却并不怎么反对蓄奴制的民主党,很可能就要转变思想,不再支持自己,而这些民主党虽然不怎么玩工厂。但大都手里有钱,所以他们要是转变态度。那对林肯等人绝对是个晴天霹雳。

从林肯的本意来说,如果南方吞并北方后,继续维持一个美国,也不是不能接受。但他怕的地方就在于,联盟国是靠着中国英国还有法国的帮助才能获得优势,那么一旦他们胜利,联盟国很可能就要报答中英法三国,用什么报答呢?毫无疑问,一定是割地赔款!

只要能维持国家的统一,蓄奴制不蓄奴制,林肯并不是很看重,但如果因此而要舍弃美国的利益。那林肯是绝对不同意的。

再者说了,战争打到现在,反对蓄奴制的人与拥护蓄奴制的人早就不可调和。而北方反对蓄奴制的人其实更多,所以一旦让南方人胜利,早晚还会出问题,这也是林肯不乐意见到的。

所以说,不管为了什么,林肯都必须咬牙坚持下去。而且必须一致保持一种联邦国在进攻,南方在防守的态势才行。这样才能持续的让本国人民继续支持自己。

也正因为这样,当林肯听说波士顿被攻占之后,才会急急忙忙组织部队反攻,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不值得,但他必须这么做,因为相比那些人命跟物资的损失,民心的损失,才是林肯的无法承受之重。

在这种局面下,林肯一方面派遣本杰明.巴特勒将军所带领的詹姆斯河军团去进攻波士顿,以期望收复波士顿,另一方面则派了斯克斯特.恩菲尔德的俄亥俄军团,前去支援纳什维尔,务必要顶住中国人的进攻,有可能的话,最好是收复孟菲斯。

詹姆斯河军团与俄亥俄军团一样,一开始只是有一个军的正规军做种子,然后征召大量志愿兵充斥其中,都是属于扩建的大军团。

这两个军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新兵多,经验少,但武器装备比较不错,士气也比较高,毕竟他们不想波托马克军团之类的前线部队一样,经历过那么多失败与挫折,而没有失败的部队,士气自然不会差到哪儿去。

尽管如此,斯克斯特.恩菲尔德依旧十分小心,他从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想过获得大胜,反而想的只是如何维持现有的局面,所以很早的时候就注重堡垒防御。

比如斯克斯特本人,就带俄亥俄军团的主力停留在史密斯兰附近,在当地修建了大量的工事,却只投入了两个军去开罗,摆明是不看好密西西比河方向的防线,反而要一心固守俄亥俄河防线。

其实他能这么想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密西西比河水深河阔,水流也不急,十分有利于大船行驶,而中国的特混舰队在连续几次与美国舰队开战后,都取得了完胜的战果,这让美国舰队的底气有些不足,已经不敢继续跟中国的特混舰队正面开战了。

没有舰队帮忙,无法控制住密西西比河,那么开罗这个处在密西西比河与俄亥俄河交叉口,且地势很低的地方,就不是个良好的防御地点,面对舰炮根本就没什么还手能力,尤其是中国那种威力让人无语的爆.*炸-弹。

所以说,在开罗防守,纯粹是找死,反倒是俄亥俄河与坎伯兰河交界处的史密斯兰,地势较高,且汇合处的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十分有利于缺乏舰队护卫的部队守卫。

再者说了,要支援纳什维尔,必然要走坎伯兰河,跟密西西比河关系不太大,所以斯克斯特才把俄亥俄军团主力放在史密斯兰,在更大的开罗市则只放了两个军意思意思。

实际上,以斯克斯特的本意,开罗他只想放一个师的,不过考虑到这样子太不像话,加上圣路易斯地区也要运送补给过来,必须通过开罗,所以他才放了两个军,主要是为了给别人交代。

同时,斯克斯特还给那两个军提前嘱咐过,要他们一旦发现情况不对,比如中国人大举进攻,就立刻烧掉开罗的物资,执行坚壁清野,然后全部撤退。为此,他还特意给他们准备了足够的船只,让他们可以全部及时撤退。

除了做到这些外,在这两个军的指挥官人选方面,斯克斯特也十分费心,他不是挑选那些特别英勇的刺头指挥官,而是挑那些特别听话,也不是那么勇敢的家伙来担任。

很明显,斯克斯特这是希望让他们能及时把这两个军完完整整的带回去,事后还可以让两个胆小鬼来背擅自逃脱的黑锅,总之都是他喜闻乐见的事情。

现在,开罗的这两个军果然完美贯彻了斯克斯特的嘱托,只是在城上老远看到中国舰队的影子,就赶紧集结部队,组织起了撤退。

就这样,当特混舰队的战舰抛开后面的运兵船跟补给船,突进到离开罗城只有三公里的时候,整个开罗都已经燃烧起了漫天大火,而当地守军,则已经全部乘坐快船,向东逃之夭夭了。(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