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寺院的俗事3(1 / 1)

加入书签

在斋堂有几个“行斋”伺候,其人数根据僧众多少而定。他们的工作是:在开饭前,沿着长条的狭窄桌子,在每人座位面前放上一双筷子和两个碗——个盛粥或饭,一个盛菜。在“典座”敲过木鱼和火典之后,他们提来食物,将每个碗都盛满。这时,僧众也念完了“供养咒”开始用餐。而“行斋”继续在斋堂巡行,看谁需要添加食物,便为僧人第二次把碗盛满。餐后,他们还要帮着清洗碗筷等。

现在的大米和面粉都是用机器加工,在过去则是由专管磨房的“碾头”负责粮食加工。菜园则有“园头”经管。不过,一般的粗活通常是雇佣俗人干的。

在“典座”之下还有一位“圊头”,负责管理厕所和澡堂,有时,“圊头”也归客堂直接管辖。

大门有一个“门头”。外面的林地则由一个“知山”和一个或几个巡山的看管,其职责是看管山林不让人砍伐。寺院在夜里还有一位“夜巡”,负责在晚上用两种讯号提醒僧人安睡,早上则催醒人们起床。不过,他们并不是“看更”和“打更”的,在夜间巡行全寺,照看安全以及打更的,则另有其人。

客堂最后一类人乃是各殿堂的执事。大殿、祖堂、地藏殿、藏经楼以及念佛堂等,每一处都有一位“香灯”,其职责是保持油灯与点燃香蜡,清洁佛像、供器,以及管理殿堂卫生等。在大殿则有两名香灯,其中位处上席的那一位称为“殿主”。殿主和香灯常要做的工作是撞大钟击大鼓,这是每天开始与结束的信号。早晨的3点3刻,要撞钟108下,然后鼓声继起。晚上约10点钟,则是先击鼓再撞钟。有些寺院则另有一位“钟头”和“鼓头”,分别住在钟楼和鼓楼上,专门负责撞钟击鼓。

管云水堂的香灯,还要伺候挂单僧人的茶水,以及脸盆等日常用品。当云水僧不在时,还要替他们看管行李。管念佛堂的香灯,则须帮助“管堂”照顾所有住僧,住在这里的僧人大多衰老病弱,不能支持禅堂的严格规定,但仍参加日常的修行。

那么,维持这些寺务的费用和用品从何处而来呢?那就是库房的责任了。库房首领

管库房的头领乃是“监院”。而实际上,监院的责任更广,全寺都在他的督导和监察之下,他在日常寺务上的权力,仅次于方丈。除了席位较高的长老们以外,全寺每一执事,若有难题,都要向他请教。而监院自己,则应向都监请教,如果是特别重要的事,则可直接向方丈报告。,

“都监”也是库房的一个执事。虽然他的地位,按照寺院的次序排列是库房最高的,但他很少管理日常工作。通常他是一位长老,自己也曾有过多年监院的经验。他与现任监院的关系,有点像退职的方丈和现任方丈之间的关系。都监是方丈指派执事时的顾问,如果任何执事有不称职的地方,都监随时有权撤换。如果发现僧人违规,都监还有权力让该僧人迁单(开除)。而监院如果遇到这类情况,只能向方丈提出建议,等待方丈做出最后的决定。

库房的执事僧在监院以下,有几位“副寺”。在副寺以下,又有几位“库头”。

副寺和库头在寺里都很忙碌。他们要照管僧众的粮食、住房,照管佛堂的香火灯烛,还有房屋的修缮等等。这些物品都需要有一份复杂的清单,那便是库头的工作。在建设和修理方面的具体工作一般由俗家工人完成,而管理这些工人,计算工人的工时并付给工钱,这些工作则由一名库头完成,这名库头有时有专门的职衔,称为“管工”或“坡头”。与寺院有经济、事务往来的客人来时,库头须接待他们,由小厨房供给膳食,或在寺内过夜。如果是重要的客人,则亲自伺候他们茶点和热毛巾。因为通常在库房是没有香灯的,所以房屋的清扫,佛坛前的灯烛,都是库头们的事。

副寺的职位高于库头,他们在一两位“书记”的帮助下,保管现金账簿,并且管理和监督库头们的工作。他们的责任是,不能让寺院缺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香烛和其他一切用品。他们必须随时添置这些物品,并把往来账目、单据加以保管和记录。

在有些寺院,账房为库房中的一个独立单位,另安置出纳、会计二人分管现金和账簿。凡急需物品,如是少数的现金可以买到的,副寺会先垫钱,再送一张字条到衣钵寮去请求发还,因为这些寺庙的现金收付都由衣钵寮监管。如果是大笔的钱,那么需要得到监院的批准。监院一般要写一张请购字条,由衣钵寮如数付款。这些经过当由副寺在库房的账册上列有记载。库头购回货物交“管库”登记保管,这称为“油盐账”。如果领取物品时,由副寺送一字条给库房,再登账取物。

衣钵执事

“衣钵”是方丈的机要秘书和直接助手。他们又都是年轻僧侣,通常是机灵敏捷、口齿流利、具有较强办事能力的人。衣钵们要代表方丈接洽各种事务,比如某位来访者是方丈不愿接见又不能得罪的,那么“衣钵”便会招待他,并尽可能给予他满意的答复。“衣钵”也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负责收发信件,包括替方丈回复一些并不重要的信件。他们还在各种宗教活动、法事仪式上充当方丈的助手。如果有某位施主施舍钱物,他们负责分发给寺院的所有僧众。此外,他们还需要留心火灾、盗贼等意外事件,因为衣钵寮通常是寺院的钱库所在,这些事务必须格外注意。

有些寺院设有“银钱衣钵”——即是实际的会计。从各部门每天收入的现金都交给他登入“大账”。方丈可将多余的现金存入银行。

每月月底,方丈、各部门主管、衣钵寮执事僧一同举行财政人员会议,报告该月的账目,由银钱衣钵对照大账来做审核,留在各部门的少数现金也要核对清楚,应与大账的总数相符。就这样结算出全寺这个月的总账。

衣钵寮另一个执事是“庄严衣钵”。他保管绣花的挂幡、佛坛的器皿,以及各种贵重的法器,在需要用这些物品时他负责发放,也负责收回的登记。

“汤药”的第一职责,正如他们的职衔,是在方丈生病时为他煎汤熬药。不过,“汤药”实际上要做更多的事。近年来,他们都任职于方丈私用的厨房与餐间,管理方丈的饮食;同时,他们也要照料方丈私人贵宾所住的上客堂。

在衣钵寮中序位最低的为“侍者”,每日由禅堂的侍者轮流当值。他照料方丈的衣物并存放;在某些仪式上,他为方丈拿着香炉、法器等用具;方丈用完饭后,他要为方丈端水洗手漱口;在寺外时,他要为方丈拿着行囊。总之,他是方丈的随身当差与跑腿。在若干寺院里,这个执事不是轮流负责,而是永久性的,即使在每半年一次的序职中,也无需更换。

职务职称

寺院的执事僧人的职位有两种计算方式,一是“列职”,一是“序职”。“列职”通常是指僧人具体负责的事务;“序职”则表明着这一职务的地位高低。按我们俗人能理解的方式说,“列职”相当于一个人的职务,而“序职”相当于他的职称。比如在客堂充当大知客的,“知客”是他的“列职”;而他也是一位“堂主”,这就是他的“序职”。

寺院的每一位执事都有一个序职。序职决定了这名僧人在禅堂里应坐的座位,在行列里应走的位次,以及在大殿举行仪式时,他应站的地位。理论上说,序职的授予是因其宗教修行的成就而获得的,特别是禅修。但实际上,序职都是根据列职来授予的。因此,在列职中如升为副寺,也就等于在序职中升为书记。

序职的排列比较简单,从最低到最高,依次如下:

东序西序

一、香灯一、司水

二、侍者二、参头

三、记录三、知藏

四、烧香四、藏主

五、祖侍五、书记

六、堂主

七、后堂

八、西堂

九、首座

在中国寺院中,不论各殿堂的大门是否开在南方,进门时总以左边为西序,右边为东序。大体上说,西序的僧众比东序的年长。从位次上说,西序在前,称为“西单”。“西单头”(西序的首位)即是“首座”,而“东单尾”(东序的末位)即是“香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