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一章:黎族美食(1 / 1)

加入书签

这些动物图案,尤其龙凤之类的图案在这些织锦当中还是很少见的,起码晋阳在阿婆面前的这些黎锦当中就没有发现一件存在,这让他感到有些遗憾。

毕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龙的传人,龙凤的形象千百年来早已深入人心,寓意极为吉祥,更重要的是龙凤图案也非常的漂亮、大气......实在是可惜,阿婆这里并没有。

哎,自古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啊!

植物纹主要有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竹叶花等花卉,以及藤、树木、青草等。常见的有木棉纹、花草纹等。其实也就是黎族女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花草树木罢了,她们把自己喜爱的东西用织锦记录了下来。

木棉是黎族纺织的主要原料之一,黎族妇女普遍喜欢用木棉纹样做为织锦纹样,图案以木棉树为主,有根部、分枝,分枝下有钥匙纹(又称“任意花”),还有花和绿叶,以此象征根深叶茂,家庭美满幸福。

花草纹流行于五指山地区一带服饰图案纹样,图案以长柱形花纹作族系标志,整体纹饰近似汉文的倒“巾”字形,上有野草和菱形连续纹样。寓意根深叶茂,家族人丁兴旺,繁衍生息。

几何纹是利用直线、平行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组成的纹样,以抽象的图案表现在服饰上,反映出原始思维的某些特征。其内容丰富,色彩美观。

另一层原因其实在晋阳看来可能是这种几何纹更加简单一点?最起码对比起龙凤纹来说,这些三角形平行线什么的要好糊弄多了。

嗯,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旁人看起来有点困难,太抽象化了,一般脑洞不够大的跟根本看不懂画的什么。

日常生活生产用具纹样主要有煮饭、玩球、纺织、农耕、扁担、禾叉等。这些纹样大多是黎族妇女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理解,凭借自己的艺术想象,加工创作出来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嘛,这没什么可说的。

自然界现象的纹样主要包括日月、星辰、雷电、水火等。黎族是一个崇拜自然的民族,对自然的崇拜一直影响着织锦图案的发展。

汉字符号纹样有喜字、福字、禄字、寿字、万字等。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织锦图案因受汉文化的影响,有些图案逐渐采用汉字符号。这些汉文字体现在服饰上,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能够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这么一看来,黎锦的图样多样化也就很自然了,也难怪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古老的织锦了,因为它们确实很漂亮。

晋阳在阿婆这里徘徊了一会,又买了几件其他类型的黎锦,最终还是恋恋不舍的离去了。

唯一可惜的就是没买到更漂亮的龙凤纹织锦,按照阿婆的话说就是,制作盛装太麻烦,她们一般情况下至少都需要3-4个月才能制作出来一套,而龙凤纹的就更麻烦了,特别是要求多,要更加精致的,那花的时间就更长了......暂时是没有货的。

但是......现如今黎族也正式走进现代化社会了,只要你肯给钱,她们还是可以接受私人订制的,只不过现如今的黎锦大师级人物太少了,如果想要大师级精品,时间上可能要久一点,钱也可能要更多一点。

这些,当然都不是问题了,晋大老板如今别的没有,就是时间和钱多,想要好东西自然得有更大的耐心,这点时间他还等得起。

当下便和阿婆约定好,等中午的时候详谈,然后把这件事具体敲定下来。

完成任务胜利凯旋,烟儿已经等的不耐烦的跑到一边的休息区去了,等晋阳找到她的时候,本还以为她会对自己去了这么长时间生气的,却没想到她这会竟然坐在一张小石凳子上,和晋妍这丫头一起埋头吃的正欢呢,根本没时间搭理自己。

一个用四根粗木头支撑的茅草亭子,一张不大不小的石桌,大概一平方大小的样子,四周摆放了几张小石凳,看着挺古朴的。

桌子中间有一口小铁锅,底下有个炭火炉子,咕噜咕噜的冒着香喷喷的热气,也不知道里面炖的啥玩意。铁锅旁边还摆放了好多其他种类的食物,有竹筒子,看起来应该是竹筒饭,还有一种全体铜黄的饭,也不知道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另外还有几样晋阳也说不上来到底是什么东西,反正看起来都奇奇怪怪的。

烟儿和晋妍两人面前都有一个盘子,里面装满了各种食物,每人手边还有个杯子,里面好像是酒还是饮料来着,远远的也看不太清楚,这会两人正撸着袖子,就差没有手脚并用了,正在啃一串烤肉,吃的嘴角直冒油,简直别提有多香了。

还能说什么呢,自己一上午都饿的不行了,还得帮她们买这买那的,结果倒好,她们自己先吃上了,也不知道等等人,晋阳苦笑着走过去把手里拎着的大包小包放下,准备也来凑合一顿。

嗯,主要是这些食物闻起来真香啊!

她们喝的酒好像是黎族特有的一种酒,是用一种叫做“山栏”的东西酿成的。

黎族酿造甜糟的“山栏”既是造酒的上料,也是黎族兄弟食用的主粮。他们长期形成了一种造饭法:竹筒饭。这种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黎族兄弟多于山区野外制作或在家里用木炭烤制。

黎族做竹筒饭,必然是以竹筒为锅。截一节大山竹头开口,注进米,及适量水,封口后置入柴火中烧烤,竹筒表皮烤焦便意味着饭已做好,竹筒饭一般用于出狩猎时用,原封不动的竹筒饭干置五至六天仍不变味变质。大多数人为了调节味道,会在米中混入大豆、蛋及肉类,添作料等,烤熟后则风味更佳。

食用竹筒饭,先用刀子将竹筒“开膛破肚”,米粒上带着五花肉、胡萝卜、香菇和广式腊肠粒等,颜色搭配鲜艳,看着十分诱人。这些食材搭配在一起,让竹筒饭色香味俱全。香味混着竹子的清香直窜入鼻孔。吃时,饮一口黎家“山栏酒”,咬一小口竹简饭,慢品细嚼,趣味盎然。苏轼曾写到:“庇者竹瓦,载者竹筏”就是指竹筒饭的特色。

竹筒饭一般是黎家人出远门、上山打猎或在家里招待客人时才做,但现在已演变成黎家的一道家常菜。经烹调师在传统基础上改进提高,使之摆上宴席餐桌,声誉甚高,成为海南著名传统风味美食。

此外黎族兄弟还爱吃南瓜饭、黄色饭等。南瓜饭所用南爪并非一般南瓜,只能用山栏地中种植的旱地瓜种,俗称“山鹿南瓜”,其瓜肉质结实,完全成熟后每个只有两至三斤,肉质比一般瓜色泽深,呈橘红色。除皮除籽之后切成小块,与泡过的糯米拌和,置于竹制蒸具,进锅蒸一小时即可。熟后瓜、米饭品质酥软,疏散不粘,口味清郁耐品。再加上加适宜作料鱼肉更佳。

黄色饭所用米就是山栏糯米,煮法与常法同,但在米中加进适量的优质南药。如山黄姜、牛大力、土藤根叶等。做成后饭呈黄色,所以叫黄色饭。这种饭有补血、提神、强身作用,可疗水肿、贫血等病,实为一种药膳。黎族民俗中的黄饭用于招待舅舅、头人或久别的亲属,可见在黎民眼中黄色饭的地位。

聪明的黎族兄弟,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尤其是在对饮食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食谱,其中最能体现黎族特色的是他们腌制技艺,也反映了其生产力状况以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黎族腌制品虽然不多,却享有盛名。他们的腌制品多为混合型腌存,并久储使之酸化分解。常见且广为人知的有菜腩、肉腩和黎语称为“常”的东西。

菜腩采来野菜的幼茎或叶,用粥液冲浸,密封于陶中腌制,一月后可食,气味浓郁独特,酸里带着温润。肉腩的原料较为丰富,有蟹、螺、青蛙,或牛羊猪鹿的皮、脊骨斩碎后,混为在一起,再调加些菜、饭等,调搭自由,在陶缸中密封,放置数月或数年后再食用。有些腌存时间较长的,都化解成酱状。一旦启封,其味可传数里之外。味道薰郁沉酸,喜欢这种菜食的均称香不可比。大概类似干奶酪、臭豆腐吧。据说,肉腩可分解人体中的尘埃杂质,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黎语所说的“常”,与肉腩的制法相近,但材料要求有所不同,制法也各异。肉腩所用多为小动物或大动物的皮骨或剩食。而“常”则以整块的牛、猪或鹿肉等,有时也用鱼肉。煮热饭,或炒热米粉,与肉隔层相填累积在缸中,趁热密封。几个月后启封,味道甘酸诱人,被视为珍品。

黎族的这些腌菜的处理技术与甜糟的处理颇有相似之处,显著的特点是陈放时间的运用。尤其是长时间的发酵、酶化,不仅改变口味,也改变了营养成分。所有别有味道,深受黎族同胞的喜爱。

此外黎族兄弟还爱吃南瓜饭、黄色饭等。南瓜饭所用南爪并非一般南瓜,只能用山栏地中种植的旱地瓜种,俗称“山鹿南瓜”,其瓜肉质结实,完全成熟后每个只有两至三斤,肉质比一般瓜色泽深,呈橘红色。除皮除籽之后切成小块,与泡过的糯米拌和,置于竹制蒸具,进锅蒸一小时即可。熟后瓜、米饭品质酥软,疏散不粘,口味清郁耐品。再加上加适宜作料鱼肉更佳。

黄色饭所用米就是山栏糯米,煮法与常法同,但在米中加进适量的优质南药。如山黄姜、牛大力、土藤根叶等。做成后饭呈黄色,所以叫黄色饭。这种饭有补血、提神、强身作用,可疗水肿、贫血等病,实为一种药膳。黎族民俗中的黄饭用于招待舅舅、头人或久别的亲属,可见在黎民眼中黄色饭的地位。

聪明的黎族兄弟,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尤其是在对饮食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独特的食谱,其中最能体现黎族特色的是他们腌制技艺,也反映了其生产力状况以及生活环境、生活方式。

黎族腌制品虽然不多,却享有盛名。他们的腌制品多为混合型腌存,并久储使之酸化分解。常见且广为人知的有菜腩、肉腩和黎语称为“常”的东西。

菜腩采来野菜的幼茎或叶,用粥液冲浸,密封于陶中腌制,一月后可食,气味浓郁独特,酸里带着温润。肉腩的原料较为丰富,有蟹、螺、青蛙,或牛羊猪鹿的皮、脊骨斩碎后,混为在一起,再调加些菜、饭等,调搭自由,在陶缸中密封,放置数月或数年后再食用。有些腌存时间较长的,都化解成酱状。一旦启封,其味可传数里之外。味道薰郁沉酸,喜欢这种菜食的均称香不可比。大概类似干奶酪、臭豆腐吧。据说,肉腩可分解人体中的尘埃杂质,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黎语所说的“常”,与肉腩的制法相近,但材料要求有所不同,制法也各异。肉腩所用多为小动物或大动物的皮骨或剩食。而“常”则以整块的牛、猪或鹿肉等,有时也用鱼肉。煮热饭,或炒热米粉,与肉隔层相填累积在缸中,趁热密封。几个月后启封,味道甘酸诱人,被视为珍品。

黎族的这些腌菜的处理技术与甜糟的处理颇有相似之处,显著的特点是陈放时间的运用。尤其是长时间的发酵、酶化,不仅改变口味,也改变了营养成分。所有别有味道,深受黎族同胞的喜爱。

黎语所说的“常”,与肉腩的制法相近,但材料要求有所不同,制法也各异。肉腩所用多为小动物或大动物的皮骨或剩食。而“常”则以整块的牛、猪或鹿肉等,有时也用鱼肉。煮热饭,或炒热米粉,与肉隔层相填累积在缸中,趁热密封。几个月后启封,味道甘酸诱人,被视为珍品。

黎族的这些腌菜的处理技术与甜糟的处理颇有相似之处,显著的特点是陈放时间的运用。尤其是长时间的发酵、酶化,不仅改变口味,也改变了营养成分。所有别有味道,深受黎族同胞的喜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