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再见寿山;工业化之始(1 / 1)

加入书签

海城一角,一个不起眼的院落中,一个短衣劲装的中年汉子身形腾挪辗转,一双沙钵大的拳头虎虎生风。

察觉到有人上门,汉子收拳停下,将颈上盘绕的发辫甩到背后,抬眼一瞅说道:“于大指挥官,怎么想起看我这个阶下囚了?”

于寒笑道:“眉峰兄还是这么固执啊!”

寿山冷哼道:“要还是劝降那一套就免了吧!我袁家世受皇恩,是断不可能投降的。”

“不,我今天来,只是传信的。清廷以为你遇难了,连谥号都出来了,是忠勇,还追赠黑龙江将军,对了,令郎庆恩也承袭了骑都尉。眉峰兄,如果清廷知道你还活着,会不会让你赶往黑龙江赴任?”

“哼,你从一开始就算到这一点了吧?现在想怎么样?是不是准备把我活着的消息传出去?用这个要胁,岂不是太可笑了?大不了一死而已。”

于寒不急不恼地说道:“哎,眉峰兄何出此言?我只是开个玩笑而已,怎么会那么做?仅仅传个消息罢了。”

“就这么简单?”寿山目光一凛,把于寒上上下下打量了好几遍,最后摇头道:“既然消息传到了,就请自便吧!我这里什么都没有,招待不起你这样的贵客。”

于寒就像没听到一样,转开话题问道:“眉峰兄,住在这里闷得慌吧?”

寿山眼皮一抬:“怎么?你打算给我换地方?行啊,是牢房,还是矿坑?”

“都不是,不过和矿坑有点类似,就是不干活没饭吃。”

寿山一副“我就知道”的表情:“那正好,我还不想吃白食呢。说吧,去哪里?什么时侯去?”

“嘿,没看出来,兄台还是个急性子,连做苦力都上赶子去。离得不远,就在城外的榆荚村,那里要修筑通往营口的道路,当然,每个村子只包一小段。你也知道,倭寇把周围祸害得几乎没人了,现在都是迁来的人口,即使加上最近山东的灾民,人口还是不多,所以嘛,就辛苦眉峰兄尽一份力。当然,如果兄台不情愿,或是力有未逮,那就算了。”

“乐意至极!”寿山冷哼一声道:“只是你立足未稳,便如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败亡之日立等可期!”

于寒依然不急不恼:“等你去过一天就知道了。”

“哼,拭目以待!”

第二天一大早,寿山穿着一身短褂,轻车熟路地到了榆荚村,他惊异地发现,沿途见到的每个人尽管行色匆匆,但都是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与别处见到的暮气沉沉、呆滞麻木的百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到了地方后,工地竟不见一个监工,但每个人都卖力无比,令他百思不解。

寿山正在发愣时,一个三十来岁的汉子跑来打量了他几眼问道:“这位大哥,请问你有什么事吗?”

寿山回过神来,拱手说道:“我是来做工的。”

“哦,先报个名,再把衣服换了,还得领土具。走,我带你去。对了,没吃饭吧?伙房还有饭…”

一天劳作下来,寿山又是迷茫,又觉着新鲜。他身上的短褂已换成了一身对襟粗布装,鞋子也换了,头上还套了顶藤条编的帽子,据说是什么安全帽,怕干活时伤了头部;

工地管饭不说,还是一日三餐,顿顿**米白面,他可知道,寻常人家一天只吃两顿;

收工后还发了八十文铜钱,说是工钱日结,与他想像的强征徭役相去甚远;

如果说有什么让他不满的,就是每个人提起救国军,以及他眼中的反贼于寒,竟都充满了感恩与爱戴,至于朝廷,早被百姓们选择性地忘记了。

“唉,粗鄙之人、无君无父啊!”寿山心中不忿,却明智地没与任何人争辩,他知道那样做的后果。

工地上很多人也学着救国军,将辫子剪了,留着齐茬的短发,这可是要以反贼论处的,算了,诶,于寒早就和朝廷杠上了。等朝廷收复辽东时,替这些无知百姓求下情好了。

榆荚村的路段,据工地的“役夫”说叫什么营海公路一标段,全长六里,寿山来的时候刚开挖基槽,随后按工匠所说,清基、夯实、分层回填夯实;

洒水养护后还铺上了以前只能进口的水门汀,而工地上叫水泥、混凝土,说是辽东自产的,然后又是洒水、覆盖,说是要养护,好吧,这个不懂;可好好的路面切割了一条条凹痕,又用木条填了起来,说是什么伸缩缝,这不多此一举吗?算了,反正不花朝廷的钱,由他们折腾去…

寿山的心思没人知道,在众人眼中,这个中年汉子为人随和,言谈儒雅,又身强力壮,干活踏实,还隐隐散发着一丝威严,如果不是他脑后那根辫子,大家都以为他是哪位救国军军官体验生活来了。也有人怀疑寿山的身份,比如朝廷探子之类的,但报上去之后,救国军表示这就是个落魄的士子,人们也就放心了。

一周之后,因为寿山不经意间表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被众人推举做了工长,这可是底层百姓认可的,与于寒无关,寿山没有推辞,工钱也涨了一半。令他哭笑不得的是,有人劝他脚踏实地,好好干,取不了功名没关系,在辽东,只要手脚勤快就能过上好日子…好像是没错,可老子是将军啊!哦,追赠的将军。

寿山体验生活的时候,于寒已赶往了营口。他接到了穆麟德的电报{海城到营口间的有线电报},他订购的那些设备还在生产中,但参数都是现成的,一批德国工程师到了营口,准备在辽东勘测、选址,随后会进行总图设计,再作出初步设计、工程概算,再设计每个单项、单位工程,以及分部工程。

煤矿、铁矿、电厂被放在了首位,煤矿和铁矿本来就有,在原基础上进行扩建,以后再根据需要开发新矿区;电厂选在了煤矿井田边界的理论塌陷角之外、靠近辽河流的地方,受限于当前条件,机组冷却水就不用双曲冷却塔了,直接用河水,开式循环,热污染就热污染吧,不过到了冬季,可以整个热交换站,用冷却水给附近居民供暖,这就得慢慢来了,八字还没一撇呢。

就在入冬前,辽东终于开工了,但既不是煤矿、铁矿,也不是电厂,而是两条铁路,一条从奉天通往大连,途经辽阳、鞍山、海城、营口、盖州、大石桥、普兰店等地,另一条从营口通往凤城,途经岫岩,之后会向宽甸以东延伸,等建完两条线路后,会再增加一条环线、几条支线。先前提到的营海公路,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修建铁路提供运输条件。

于寒没打算低调,这么大的动静也低调不了,只是得严防间谍混入。杨从望和一部分手下被他调了回来,在情报处之外另行组建了调查处。

情报处负责搜集外部情报,由原来副手许希元担任处长;

调查处则负责救国军控制区的反谍报事宜,处长当然是杨从望。

两个部门相互独立,均向参谋部负责,均设有情报科、行动队和后勤部,以及大量的wài wéi人员。

调查处一成立,马上对近期涌入的人员进行了排查,一开始,wài wéi人员肯定不够,但这是在自己地盘内,稍微操作一下,所有百姓都是调查处的眼线。

做完了未雨绸缪之事,于寒又将心思放在了发展建设上。辽东,现在应该叫奉天府了,工匠越来越多,还有一些留洋学生慕名而来,他高兴之余,与手下商议一番,制定了一多项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以提高工匠、技术人员、知识分子地位,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工作热情。他希望将来治下区域的主流意识是工匠精神,而非金钱至上的商贾精神。

目前一切还是草创阶段,对于表现出色的工匠、技术人员,只能先从物质上予以鼓励,等以后底子厚了,会成立专利认证、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将技术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不好意思,中毒太深了};

在工业建设上,除了军工业外,能交给私营业主的通通交出去,救国军大部分所需均向外采购,当然,奉天府内的所有企业,必须优先供应救国军。

这样以来,救国军避免了从一开始就背上沉重的包袱,需要什么拿钱买就行;

对企业来说,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这是关系到企业兴衰存亡的大事,迫使他们不得不重视工程技术、想尽一切办法创新工艺、技术,否则就等着被淘汰吧。

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军工这部分也会推出去,到时所有企业都成了私企,在经济上,救国军只需收税、采购就行。当然,军工企业必须严密监控,若有对外往来,必须取得军方许可。

在此期间,许希元传回消息,发现英国打捞船出现在威海、旅顺以及天津港,接触通译人员后得知,是倭国委托英国打捞被炸沉的十几艘战舰。

于寒笑了笑,电告许希元,这事不用管了。在这几个月间,他零敲碎打之下,所有战舰的金属部分都熔为了锭块,进了物品栏。英、倭两国注定要失望了。对于寒来说,没有成建制的水师,打捞上来暂时也用不上,连保养都得雇洋人,而且打捞、维修费用也是一笔巨款,要是将回收的金属折现,再购买新战舰的话,比前者多不了多少,节奏则完全由己方控制。

不过这事也给于寒提了醒,他再次联络穆麟德,这回要租赁一条教练舰,刚好德方有艘装甲舰、一艘巡洋舰停泊在威海{注},穆麟德经过斡旋,说服了军方将那艘装甲舰作为教练舰。

于是,以原北洋水师的幸存士兵为基干,又在救国军中抽调了六、七百人,总计一千多人,勉强凑出两艘战舰的编制人员,承载着救国军水师的希望,从营口登上了德国商船,经渤海、旅顺,驶向了威海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