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39(1 / 1)

加入书签

这个时候他就得兼职幼师,顺便给小朋友启蒙。

他与裕王府关系日益密切,朱翊钧出府也自由许多,只要有冯保和侍卫跟着,裕王和李氏又知道他是到赵肃这儿来,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喜欢上蹿下跳朱翊钧早就不满足于裕王府那方天地,现在多了个机会往外跑,自然欢喜得很,更何况赵肃隔壁住着户人家,对方有个年方三岁小女儿,偶尔会到赵肃这里来要糖吃,这个时候朱翊钧小朋友可以充分发挥年龄优势,做出拽小辫子之类恶作剧行为,把人家小姑娘欺负得哭哭啼啼跑回去,又得意地叉腰大笑。

赵肃既然决定尽自己力量去改变朱翊钧,在教育方面自然就下了番功夫。

小孩子没有定性,也没有自制力,虽然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坚持不了多久,赵肃现在也不是他正式老师,更不可能对他责罚,所以只能用兴趣来吸引他学习。

首先,要教他认字,赵肃想了个法子,没有让朱翊钧个字个字认,而是每次都教他个成语,旁边配上自己画图,给他讲故事,寓教于乐,当然有时不是每个故事都那么有趣,这种时候就需要用零食来进行利诱,朱翊钧从小生长在裕王府里,吃用都是最好,寻常吃食还不定能吸引到他,于是赵肃就让人在京城里搜罗些民间小吃,用以充分调动朱翊钧小朋友学习兴趣。

除了认字,还要明理,四书五经这些典籍,赵肃觉得朱翊钧现在年纪还太小,没有必要看这些枯燥而深奥内容,诗经倒是可以教些,其它就先被赵肃放到边,转而抄录了些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上面故事来讲给他听,寓教于乐,小朋友自然是很喜欢。

只不过,摸着石头过河教学生涯,难免会碰到意外。

有回赵肃讲到诗经里关雎篇和蒹葭篇,虽然朱翊钧还不知道什么叫“所谓伊人,在水方”意境,但还是听得挺投入。

末了问“雎鸠是什么”

赵肃答“种雕,喜欢在河边吃鱼。”

朱翊钧“荇菜是什么”

赵肃“长在水里野菜。”

朱翊钧“那蒹葭又是什么”

赵肃“种芦苇,长在水边。”

朱翊钧“这些都可以吃吗”

赵肃“可以吧。”

朱翊钧眨眼“雎鸠好不好吃,它肉会不会很嫩,肃肃,我想吃雎鸠炒荇菜。”

赵肃“”

他发誓以后再也不讲诗经了。

日子在这样偶尔闹腾中天天流泻过去。

到了三月十五这天,正是春草萋萋,花绽繁枝时候,全国两百九十九名在会试千军万马中厮杀出来贡士们,将来到之前他们曾经无数次魂牵梦萦最高殿堂,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参加殿试。

事实上,殿试是不会有落榜之人,只不过会把在前关,也就是会试中榜那些人名次重新排列了次。你在会试排第,但如果在殿试里名字不好,也有可能被踢到二甲去

明朝建国以来,能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都拿到第人只有两个,个叫黄观,因为得罪朱棣,被倒霉地削掉状元头衔,还有个叫商辂,后来做到了内阁首辅。

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连中三元是万万不敢想,能杀入殿试,得到进士出身,已经足够光宗耀祖了。

殿试分为三甲,通俗点说,就是三张榜单。

第张榜单三个名额,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张榜单八十五人左右,其中第名,也就是总榜第四名,称为传胪。

第三张榜单就是剩下那些人。

这里面,在哪个榜单,待遇还是有区别,这决定了每个人以后前程,因为想入内阁,起码就得在二甲前十之前,才有希望,否则如果你成绩在第三张榜单上,将来就算再努力,皇帝再信任你,般也是进不了内阁,当不了阁老,非要进话,那就叫名不正,言不顺,言官是可以弹劾你,同僚也会看轻你。

总而言之,殿试虽然没有落榜,但还是有竞争,你想庸庸碌碌到地方为官,在慢慢熬资历呢,还是叱咤风云,位极人臣呢,就要看殿试这关了。

这天,赵肃是所有与试人中,唯手上缠着纱布。

36

36、第章

殿试地点是在皇极殿外东西两庑,赵肃乍听到皇极殿三个字还愣了下,后来才知道那就是现在太和殿,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

普天之下读书人,穷尽毕生,也只是为了能到这里来遭,这其中不乏书香世家,官宦人家子弟,也有许许多多像赵肃这样寒门出身,依靠自己努力步步走到今天这步人。只不过赵肃要比他们幸运多了,他现在还不到二十,就已经能够杀到殿试这关,已经很难得了,而更多人考上进士时候,大都已经三十开外。

无论如何,当所有人站在这里,望着巍峨磅礴紫禁城,望着气势宏大皇极殿,心情都是差不多,就连曾经见过数百年后故宫赵肃,也同样生出股澎湃感情。

卯时刚过,月挂中天。

为了考试公平性,所有考生并没有按照会试时名次排序,而是被打乱了顺序再依次入场,两庑衔接着皇极殿,那里已经密密麻麻摆放了书案和软垫,上面还有文房四宝和砚台。

赵肃他们跟着领头礼部官员步入广场,这才发现文武官员已经在前面分列两排,皆都敛眉垂目,闭口无言,空旷而寂静广场上只回荡着考生们脚步声,更显出几分肃穆庄重来。

在清朝之前,殿试地点都是在这里,就算碰上雨雪天也不会更改,三月寒意未退,头顶上只有片屋顶遮着,两边寒风都是呼呼地刮,这天考下来,估计许多人都受不了,康熙十八年,这里着火,殿庑烧没了,在那以后就在太和殿门口露天广场举行殿试。直到乾隆帝为了彰显国家重视人才选拨,这才把殿试地点转移到室内,赵肃来到这里之后,才知道许多清宫影视剧里在大殿内殿试情节都是不靠谱。

考生各就各位,但还不能坐下,因为皇帝还没出现。

片寂静之中,鸣鞭声陡然响起,方才还候在殿外文武官员依次鱼贯入殿,这时候皇帝会升殿入座,但由于位置原因,赵肃他们是不可能瞧见。

待皇帝到来之后,早已准备好鞭炮齐齐响起,切照足礼仪进行,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头等大事,也是礼部每三年都要准备大工程。

过了会儿,鞭炮声逐渐停歇下来,所有人耳边还觉得嗡嗡作响,内侍官已经拿着试题走过来,在每个人桌案都放上份。

大家垂手肃立,等到试题都分发完毕,要对着桌案行五拜三叩礼,这才能开始坐下答题。

如果说前面乡试、会试都能作弊话,那么到了殿试这关,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首先,题是皇帝亲自拟,或者皇帝偷懒,会让几个亲信大臣都写几道题,他从中选道出来,很不幸,今年殿试,因着之前会试舞弊案,嘉靖皇帝来了点兴趣,所以亲自拟定题目。

其次,中书官誊抄考卷时候,需要由太监从旁监督,当然了,这两个人要是想泄露考题,起勾结起来也是有可能,但是在殿试之前,无论是抄写还是监督,都要被限制自由,直等到殿试开始之后才能出来。

再说了,能够杀到殿试这关人,就算混了个三甲也能当官,又何必冒着被砍头危险去作弊,简直得不偿失。

而且这里头还有至关重要点殿试考不是之前那种八股文,而是时务策。

所谓时务策,就是围绕当时社会些热点问题,乃至军国大事出题目,考生以此来写篇议论文,字数不得超过千,这就有点像现在高考命题作文了。

但是高考作文,只要你不离题,中规中矩,也还能得个不错分数,而殿试时务策则不是那么简单。

这种题目旦跟时事扯上关系,就特别能考验考生功夫,要知道许多考生寒窗苦读,光是四书五经这些典籍,就足够他们耗费精力了,哪里还会去关心什么时事。

当时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慢,南方发生消息,皇帝最快也要个月后才能知道,更别说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考生,殿试虽然只有道题,但出题范围却涵盖了兵戎、田赋、吏治、水利等各方各面,所以许多人能熬过乡试、会试、却未必能在殿试出彩,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金子无论在哪里都是发光。如张居正、高拱这样,不仅八股文基本功学得扎实,就算殿试时务策,也能脱颖而出,就叫人才。

考试时间是天,傍晚结束,这届考生运气不错,今日碰巧风和日丽,没雨没雪,因为人多,聚在起互相挡风,倒也不是很冷。

所有人屏息凝神,打开卷子。

垂衣而治,御寇靖边。

赵肃略呆了呆。

他以为嘉靖皇帝这么缺钱,怎么说也会出个与钱有关题目。

垂衣而治,出自易经,原意是赞美尧舜功绩,说他们制定职责,顺天而行,所以天下大治,世界大同。

至于御寇靖边,就更好理解了,无非是驱除倭寇鞑靼,解决数十年来边患。

但是问题就来了。

垂衣而治,其思想境界,更接近于道家无为而治,也就是说,君主不应该主动去扰乱百姓作息。

而御寇靖边,恰恰需要大举发兵,劳民伤财。

这样两句话,却出现在同道题里,要求你串联起来,写成篇策问。

他抬起头,环视了圈,发现很多人或愁眉不展,或支颐苦思,显然都被这个自相矛盾命题难住了。

看来不是自己水平有问题,赵肃心里稍稍平衡,垂首看着试题,开始定下心思考。

嘉靖皇帝喜欢修仙,迷信道家方术,垂衣而治这四个字,很好地表达了他内心最深处愿望既想大权在握,牢牢控制江山与人心,又要长生不老。最好就是你们都别闹腾捣乱,让老子安安静静地修仙。

但同时,他又不得不面对帝国现状南北都有战火,四处还时不时来个农民起义。去年三月,闽粤两省就曾经闹过流民起义,差点把省城都给攻了,最后还是浙直总督胡宗宪平息祸乱。不仅如此,去年还有陕西地震,苏松水患等天灾,这种事情放在几百年后也损失不小,更何况是几百年前,自然死伤无数,政府还得出钱赈灾抚民,又是大笔银子,有些地区赈款和粮食被贪官污吏吞没,百姓活不下去,势必造反起义,如此恶性循环,简直没完没了。

所以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话,其实前者是嘉靖帝理想,后者则是残酷现实。

他不想着如何着手治理国家,却希望通过祈求上天来改变这切,寄望神仙来保佑大明,结果当然是整个帝国变得越来越糟糕。

想通这点,赵肃顿觉眼前拨云见月,豁然开朗。

有了突破口就好下笔了。

首先对皇帝想要“垂衣而治”思想当然不能驳斥,还要大加赞赏和捧场,并表示无为而治才是符合天道最高境界。

当然光是味褒扬是不行,嘉靖帝不是那么好蒙,他在位几十年,对这个国家现状和情况知道得清二楚,所以要想打动他,就得拿出切实方针和策略,这就体现在后半句话上。

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人明白了考题用意,大家兴冲冲地极尽褒扬溢美之辞,把垂衣而治这四个字与皇帝吹得天上有地上无,可到了后半部分“御寇靖边”,全都卡壳了。

原因无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涉及到边疆防务兵戎等实际问题,如果不是对这方面有所了解,又或者关心时事人,是答不好,说来说去,无非也就是训练精兵、英勇作战、将士舍生不畏死之类老生常谈,甚至还有考生想了半天,居然想出和亲这种法子,结果卷子被初审阅卷官划就划到三甲去了,更别说呈览御前。

这些都是后话,却说眼前赵肃酝酿半天,略有思路,开始蘸墨写草稿。

自从来到这里之后,切都要从头学起,所谓后世学识,其实用处不大,像在殿试这样场合里,可以把自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