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233(1 / 1)

加入书签

些沾亲带故。有回俞宛秋在慈懿宫遇上了,她母亲立刻叫她过来见礼,态度之亲昵巴结,让俞宛秋疑窦丛生。

如果她没理解错的话,至少夏尚义夫人是有意让女儿进东宫的,最后不知是太后没看上她,还是她母亲嫌太后册封出来的那些东宫姬妾品位太低,总之没弄成,转头嫁给了周安国。

别看周安国手底下只有几千人,他在赵国权贵们的心目中,绝对比麾下有几万人的6满仓身价高得多。

他的几千人,和6满仓麾下的几万人,不是一个概念。

6满仓的几万人是招安的土匪,平均素质低,文盲占了大多数。而历代羽林卫,都是有名的贵族兵。如清朝皇帝要提拔哪个大臣的孩子,就让他进宫当个几品带刀侍卫,这是进身之阶,更是接近皇帝、皇子以及朝廷要员的大好机会。

今天在宫门口遇到的守卫为什么那么嚣张?因为他们本就出身不凡。羽林卫新增的一千人,基本都是贵族子弟。

整支御林军中,只有最开始那三千人,才和谢长宁、戚长生一样,是由无影营培养出来的孤儿——这其中又分成两部分,由王府护院转化的一千人,和称帝后由原来的暗卫、死士转化的两千人。

此次文、武官相争,御林军同样置身事外。因为都心知肚明,文官口中所抨击的“武将”,并非泛指,而是特指“自恃军功,骄狂蛮横”的那些人,说穿了,就是以6满仓为的朝廷招安部队。

因为他们出身草莽,英勇善战,所以朝廷拿他们打前哨,让他们去冲锋陷阵,开疆拓土,也因为他们的出身,为朝中大臣所防范、排斥和诟病。俞宛秋今天说是来看纹绣,其实是替赵佑熙出面,安抚6满仓和他所代表的那批军人。

丫头打起帘子,夏氏提着撒花掐金云英裙走进来,然后猛地在厅堂中央顿住,迟疑片刻后,倒头拜了下去。

俞宛秋抢在她开口之前道:“起来吧,不用拘礼,今天本就是微服出行,连这府里的人都不清楚我的身份,你也别嚷嚷。”

“是,臣妾谨遵太……”

“好了,都叫你别拘礼了。”再不打断,她就说出来了。

二道茶奉过后,夏氏也开始有说有笑起来,慢慢地道明来意,原来她是替跟6府交恶的两位“才子”家人说和来的。

俞宛秋捧着茶杯想:这可有意思了,告御状的是他们,拉帮结伙执意把事情闹大的也是他们,她还以为这回文官们卯足了劲,不把几个碍眼的武将拉下马来不罢休呢,怎么这么快就偃旗息鼓了?

原因很简单,皇帝表态了。大战将至,像6满仓这样的神威悍将那是朝廷之宝,皇帝当然要笼络。

可他又不愿做得太明显,所以让周安国的夫人在家里开个茶话会,以敦亲睦邻的名义,请相关人士的眷属到场,让大家一笑泯恩仇。

纹绣很爽快地答应了,夏氏方欢喜告退。

回程途中,俞宛秋忽然问戚长生:“靖兰城那边过来的武将,其他人都住在哪里的?”

戚长生报出了几个地名,然后带着歉意说,他只知道这几个。

“已经够了”

没头没脑的一句话,让戚长生摸不透太子妃的用意。

俞宛秋也不想他懂,因为,这事如果传到将士们耳朵里,会让人寒心的。

她本就有些疑惑,为何6满仓会孤零零地住在永宁坊里。虽说这是地位的象征,是朝廷的恩宠,可够资格住永宁坊的将军并不只他一人,如果再有几户,形成一种氛围,那文官之子也不敢公然挑衅。人在异群体中落单,是容易遭人欺侮的,幸亏他够强悍,才镇住了那帮人。

她没猜错,文臣们也没错估皇上的心,他对招安部队是很防范的,可以说,从未信任过。

所以,6家兄弟孤零零地住在永宁坊,隔壁是御林军统领,统领夫人还时常串门,以便随时掌握6府的最新动向。

——————————分隔线————————————

今天只能更1章了3千字了,明天争取更9千补上。未必一定能做到,我努力吧。

【文字版】 第三百一十六章变数难料

第三百一十六章变数难料

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赵延昌父子商量得好好的,等明年春天再出兵,让那些不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士兵先安安稳稳地在南方过一个年。

你想安稳,人家偏不让你安稳。就在这年冬天,陈致远和梁瑾瑜公开联手,向天下出讨逆文,同时兵分两路,向梁国起进攻。

乍听“讨逆”二字,俞宛秋愕然,颠倒黑白也要有个谱吧。这两位可都是昔日梁国重臣,他们自己是“逆”还差不多,“讨逆”却从何说起。

赵佑熙让人找来一份讨逆文给她看,俞宛秋顿时绝倒不得不叹服:梁瑾瑜真是个人才,武功非凡,连文笔都这么了得。

因为看过他的批注,熟悉他的文风,所以她有理由相信,这篇“讨逆文”,多半就是梁瑾瑜自己的手笔。

此人据说当年混迹市井,以流氓无产者的形象蒙骗世人,照理应该归入黑金枭雄形象才对,可瞧瞧这文章写的,骈四骊六,文采华丽,十足学院风,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煞是感人。

剥开文辞藻饰,通篇其实就是讲了一个意思:梁孝帝乃是世间最虚伪最不孝最恶毒的禽兽。他现父皇想把皇位传给寿王后,连夜从定州潜回京城,悍然弑父,然后联合一帮近臣,让他们做伪证,把罪名推到寿王头上,将他满门斩杀殆尽,自己矫诏登位。此等兽行,人神共弃,他梁瑾瑜愿联合各方有志之士,替天行道,把梁伪帝拉下马,还枉死之人一个公道,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清明天下。

这件事给赵国朝廷带来了巨大的震荡。

那时文武之争方息,朝堂再次沦为鸭塘,各种意见纷纷出笼,主战派,观望派,联靖派,联陈派,通联派……争吵不休。

赵延昌高驻在宝座上,沉静如常的神色中看不出任何波澜,只有侍立一侧的张怀安,清楚地瞥见皇上搁在龙案下方的手已紧攥成拳。

同样的动作,他只在皇上登基当日看到过,那是多年夙愿终偿的激动,此刻又是为了什么呢?陈靖攻梁,难道不是好事?以他的浅见,不是可以坐收渔利吗?

在张怀安眼里,皇上是个特别能忍的人,若非如此,也不会蛰伏二十年,让世人都以为他是个酒囊饭袋窝囊废。称帝后,也是脾气最好的皇帝,允许朝臣自由表意见,不管吵成怎样,他都含笑听着,鲜少有动怒的时候。

张怀安不会明白,赵延昌这是不安,是愤怒。赵国和靖国一直是盟友,父子俩商定明年春天出兵后,他也立刻函给梁瑾瑜告知此事,希望到时候能并肩作战。

梁瑾瑜的回信没等来,倒等来了这样一个消息,将他的原定计划彻底打乱了。

也许是心里焦躁的缘故,赵延昌觉得今日的朝会,特别让人难以忍受。

跟张怀安的理解不同,赵延昌不是脾气好,而是深谙御下之道。在他看来,朝臣们事先在家里斟词酌句写好的奏折,上面起码有一半是废话,还有一半也诸多矫饰,难见真言。惟有在朝堂上敞开喉咙辩论,甚至争吵时,才会在不知不觉间说出心里话,其人的脾性、人品、才学等,也会在吵闹中暴露无疑。

所以他每次都等下面争论得差不多了,再轻轻一声咳嗽,朝堂立刻鸦雀无声。他再寥寥数语归纳总结,句句切中要害,听得臣子们频频点头,个个心服口服。

所谓才智过人,不过是集思广益而已。

虽然如此,对自己的远见智慧,胆识谋略,赵延昌还是很有自信的,可在梁瑾瑜这件事上,他却看走了眼。

与赵国结盟是梁瑾瑜先提出的,可以说,是他上赶着要与赵结盟,在整个过程中也表现得非常积极,非常诚恳,数度亲率使臣来访。后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也配合良好,没玩过什么花样。

至于西北的陈致远,自去年三月建立陈国后,一直忙于应付外族侵袭,与西域的犬戎,北方草原的羯胡打了几场仗,没余力与梁为敌,与靖也素无往来,似乎脱离了中原之争。一年多因循下来,竟让他放松警惕,差点忘了境内还有一支这么强大的军队。

那么现在是怎样?梁瑾瑜单方面毁约,想撇开赵国,和陈致远一起吞下梁那块肥肉?

越想越烦闷,赵延昌突然从御座上站起来,一言不径直往里走,张怀安匆匆说了句:“退朝”,紧走几步追了过去。

刚才还争得面红耳赤的朝臣们慌了神,一起找何骆绘拿主意。何骆绘冷哼一声道:“不是吵得很带劲的吗?一个个比皇上的嗓门都大,这会儿又问我做什么,继续吵吧,吵不出结果来不许吃饭,不许走人”说完袖子一甩,也走了。

等赵佑熙晚间从军营赶回时,青天朗日阁的御案上堆满了手折,都是朝臣们各抒己见的“结果”。随手翻开几本,每一本的开头,不是“罪臣某某”,就是“微臣有罪”或“臣愚妄无知,触怒天颜”。

赵佑熙看向张怀安,张怀安附耳把上午金銮殿上的情形简略说了一遍,嘴角刚露出一点笑,抬头瞅见皇上脸色不好,立刻眼观鼻,鼻观心,垂手退了出去。

赵佑熙便开口道:“父皇,这些奏折您都看了吗?其实参战也好,观望也好,只要处理得当,都可以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

儿子的话给了赵延昌很大的安慰,能在这个时候,不惊不躁,镇定自若,真不愧是他赵某人的儿子,赵国的皇太子。

皇帝心情好了,面部表情也松弛下来,和颜悦色地问:“那你更倾向于哪一种呢?”

“真要讲愿望,儿臣巴不得立刻挥师北上,群雄逐鹿中原,多壮观的场面,光想起来都觉得热血沸腾。”赵佑熙眉眼飞扬,眼神里尽是向往。

赵延昌听出了儿子的意思:“你主张先按兵不动?”

赵佑熙点点头:“现在外面情况不明,单凭一纸讨逆文,不能说明什么。更何况,我军的确不适合冬日作战,以前就差点在这上面吃大亏,那样的教训,不能不吸取。”

赵延昌紧追着问:“你怀疑消息有假?”

“不是”,赵佑熙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述,消息是通过赵国的线报网传回来的,连讨逆文也是实有,可他就是觉得哪儿不对劲。梁瑾瑜如此谨慎的人,怎么会不声不响地突然出兵?靖国前阵子不是还在热火朝天地推行新政吗?

他把自己的疑惑讲给赵延昌听,赵延昌也深有同感:“新政不是那么容易推广的,没几年见不到成效,如果这么快就告一段落,那只能说明一点,就是新政推广不下去了,只得中途放弃。”

赵佑熙沉吟着说:“新政失败了,不赶紧收拾残局,却抢着兵,您觉得这合理吗?”

赵延昌笑道:“合不合理,梁瑾瑜联合陈致远兵,这件事应该是真的。”

“真是真,可问题是,真到了什么程度?会不会表面看起来真,实则是陷阱?”

如果换一个人,也许赵佑熙不会有那么多疑虑,但梁瑾瑜其人奸猾异常,他的每一个举动背后,都可能都另有深意,不得不防。

赵延昌的笑容更深了,他霸道莽撞的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稳健。他哪里是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